中国自由行:东部卷(叶永烈“世界观”)
分類: 图书,旅游,国内游,综合,
品牌: 叶永烈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0951300/9787530951309
·条形码:97875309513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叶永烈“世界观”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自由行:东部卷》全书分为四辑。“京沪漫步”于细微处着笔,描绘了京沪两地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名胜、历史旧痕;“东部沿海”展现一系列东部城市的风貌:杭卅之秀美,绍兴之静穆,温州之异军突起,雁荡、武夷之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栩栩再现;“北国风情”刻画了中国东北豪迈沉郁的气质,在萧红故居怀旧,在古城保定寻根,抒发其对文学和人生的独特沉思;“南国徜徉”则以活泼笔调记述了作者在广州、深圳、珠海、三亚等城市的足迹,反映了历经岁月坎坷又目睹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代人复杂喜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 1岁发表诗作,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已超过一亿册。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客观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反右派始末》,全面反映1957年“反右派运动”;“四人帮'兴衰”系列——《江青传》《张舂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以及《陈伯达传》,真实写照中国十年“文革”;《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全景纪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外,还有《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一一我的采访手记》《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追寻彭加木》《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等。作品曾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之“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编辑推荐绍兴老房子大都是白墙、黑柱、青瓦、雨中漫步,大有“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的意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自由行》是作者游历中国东部时所创作的旅行纪实的选集。《中国自由行:东部卷》是其中的一本。
目录
京沪漫步
最熟足北京/6
在北京住四合院/9
与纪晓岚比邻而居/12
访梁实秋故居/16
街上流行透明包/18
毛家菜/20
北京的另类饭店/23
三上香山/26
漫步中国现代文学馆/28
神秘的毛家湾/33
当年甲肝流行时/35
水灾目击记/37
上海的早晨/39
夜上海/4l
春到龙华/45
古刹老僧/48
乘热气球/52
非常时期的上海/55
东部沿海
面对西湖/64
两子湖畔品茶香/70
南湖行/76
秋雨绵绵访绍兴/78
在两施的故乡/85
火腿之乡新貌/87
看山人/90
泛泛江上鸥/93
青苔颂/96
雁荡朦胧夜/98
三游平阳/101
雨中南雁/106
不识敝乡路/109
特殊的窗口/113
温州的外来务工并/116
陌生的故乡/119
重温童年的欢愉/123
世界徽章大王/126
门击中国首富村/129
在华罗庚的故乡/136
百年树人/138
垂钓之乐/14l
重访福州/143
坐水观山/149
住山房/153
走马观厦门/155
在厦门前线旅游/158
鼓浪屿上的琴声/160
再游厦门/162
侨乡探古/165
青岛的节奏/167
处处闻啼鸟/169
胶东行/173
冬日济南/177
北国风情
在大兴安岭乘飞机/184
高高的兴安岭/186
猎人夜话/189
大兴安岭火场见闻/192
南有深圳,北有黑河/194
勇敢的鄂伦春/196
“小小联合围”/198
初夏哈尔滨/200
访萧红故居/204
汽车城长春见闻/206
彩贝生辉/210
百鸟画/213
冰雪沈阳行/216
北方叫珠/219
天下第一桥——赵州桥/225
漫步古城保定/228
南国徜徉
在广州喝茶/236
食在广州见闻/238
中国的红场/240
新兴的东莞/243
百丁岛之市——珠海/247
花团锦簇珠海城/249
特区的人/252
深圳在“升值”/255
海口印象/258
走访海瑞墓/26l
三亚归来不看海/264
请到天涯海角来/267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北京新华立品图书公司刘景琳、唐建福先生的策划下,推出了这套“叶永烈'世界观”丛书,即《荚国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今天的越南》《中国自由行:东部卷》《中国自由行:中西部卷》以及《中国自由行:台港澳卷》等。
我喜欢旅游,同时也:磐欢边游边摄影,并把旅途的见闻不断敲进手提电脑。没想到,我的这“行走文学”作品,竟然会积岽这么多。
大约足出于职业习惯,多年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我,在旅行之中特圳注意捕捉细节,观察民情,注重文化,关注历史。也正冈为这佯,我的“行走文学”不同于通常的以介绍风
文摘1987年我和妻子、孩子趁春节一起回到故乡——温州。岳母离世已经17个春秋,我们还从未上山扫墓。因此,到了温州,便打算到墓上看看。妻子的大哥领我们去。他提醒我们,该给看山人带点什么。
温州人所说的看山人,其实就是看墓人。我想,他一定是个胡须邋遢、白发蓬松、披件破蓑衣的瘦老头儿,穿梭于荒壕之间,过着柳宗元所说的“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那般生活;晚间,蹲在山上的小窝棚里,地作床,磷火为灯……我跟妻商量,送点上海糖果给他尝尝。
坐了半个钟头汽车,我们来到温州市郊一个山明水秀的小村。村头,一颗如云似盖的大榕树下有一座古朴的石板桥。过桥,沿着小河走着,清波之上漂浮着青翠似玉的水葫芦。入村,在绿树掩映之处,闪出一幢幢粉墙白壁的新楼。大哥带着我们来到一幢三层新楼前,说看山人就住在这里。我不胜惊诧,我想象中的小窝棚怎么会成了上海西郊别墅般的小洋楼?前廊矗立着四根颇有气派的水泥方柱,上面嵌着一层碎石英,在阳光下璀璨夺目,仿佛笼罩着珠光宝气。
看山人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