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写作:新闻叙事修辞学例话(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新闻采访和报道,
品牌: 周雷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11058198
·条形码:978721105819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深度写作:新闻叙事修辞学例话》的新闻写作介绍中,论述的重点并非常规的新闻短消息和程式化报道的写作,而是深度写作,并试图首先通过对此类写作类型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修辞、时间、叙事等方面阐述一种关于时间的叙事新闻学。很多时候,这种论述只是通过对一些既有写作的总结和类型分析,探讨某些规律性的写作因素,以期对相关新闻写作者有资料价值和一定启发性。
作者简介周雷,20044年南京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2003年被选为霍普金斯大学一南京大学中美丈化研究中心学员。2004年进入新华社总社对外部,以中英文两种语言从事政治、文化、社会类专题写作。2006年被派驻新华社云南分社,专攻环境新闻写作,对三江并流生态保护、滇池治理、西双版纳橡胶种植、滇西北生物资源开发、西南中国生态安全等课题进行深度报道。2006年被云南大学录取,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媒体推荐1902年,普利策在备忘录中,记载下他的新闻教育观:“我的想法是将瓤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有现在、将来的从业人员一。”一这就是今天这套“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的缘起。
在这里,我们要让一流的传媒人来培养传媒入;让水手、大副和船长们来培养未来传媒业的航海家!“你问我要去向伺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丛书主编杜骏飞
目录
第一章 作为历史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写作:流派及历史渊源
《纽约客》的写作细读:深度报道的一种叙述可能
时间在启动叙述的重要性
形式只为内容设
六种常用的写作技术操作
文字的极限
“倒金字塔顶上”可以放置任何物件
第二章 融合的景观:中国的新闻书写语境
新闻写作在中国的传统
闲适
修饰感
蹙眉主义
中国媒体样本的写作细读
《南方日报》
《南方周末》
《财经》杂志
《新周刊》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时间因素
时间总的概说
思维转型·摩尔根的钟表
索妮亚·纳扎约的例子
时间的疏密和速度的体现
新闻文本与人类学写作
文本分析·跨学科的对话
与时间相关的其他写作因素
顺序安排
时间归因写作
网络文本的时间特质
文本视觉·灾难的叙事语境
日常的新闻文本
小说化新闻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修辞
修辞造成的距离控制
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
议论作为一种言说方式
第五章 新闻写作的叙事
判断的节制
叙述与深度访谈
向内的观察
对情绪流的控制
作者的显现和隐退
叙事造成的清晰和模糊
谁在看,谁在感受
第六章 关于写作的高端访谈
泰德·普拉夫克(TedPIafker)——英国《经济学家》驻北京资深记者
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风格·职业发展·其他
保罗.慕尼——《南华早报》驻北京首席记者中文的慵懒
沉浸式的采访策略
潘公凯(Philip.Pan)——《华盛顿邮报》北京分社社长
马克·多威——加州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失去阵地:二十世纪末期的美国环境主义》的作者
风险评估与报道的科学性
如何与科学家交谈·方法和准则
附录写作工具包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据考证,最晚在12世纪的时候,人类已经在海船上应用指南针了。
指南针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在指南针发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来辨别方位的。晚上看北极星,白天看日影来分辨方位。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造出了指南车和日晷,用来分辨地平方位。
然而,在大海里航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天连水,水连天,很难找到前行的目标。尤其是遇到阴天下雨,更容易迷失方向。
在大海里迷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幸而,指南针及时出现,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有一个许兢,他出使到高丽去,回国以后写了一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船行过蓬莱山以后,水是深碧色的,像玻璃一样……海洋中不能停船,开船的人看着星辰前进。如果遇到天阴,那就只能用指南浮针来辨认南北了。
这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最早的记载之一。
许兢去的是蓬莱仙境,景色优美,但危险无时不在。
这非常近似于我们今天的传媒工作者,他们手执大众传播的社会公器,看起来非常风光,然而没有人知道,在巨大的责任背后到底蕴涵了多少社会风险。
尤其是站在传媒第一线的记者们,他们头戴看不见的冠冕,却身处布满荆棘的丛林。比这个描述更准确的,则是把他们的工作比喻为在大海里航行。
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如果传媒工作者真的要担负那样的道义,那么毫无疑问,他们除了需要胆识过人,必定还需要其他一些什么。
文摘在讨论新闻写作时,初学者时常询问几个问题:什么是新闻写作的优秀范本?这些范本体现了哪些优秀的新闻记者素质?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素质?本书试图对这类问题进行初步解答。
毫无疑问,对上述问题的任何一种解答都不会令所有读者满意,因为从一开始,写作就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过程,每种写作风格背后都体现了一种写作理念。在本书的新闻写作介绍中,论述的重点并非常规的新闻短消息和程式化报道的写作,而是深度写作,并试图首先通过对此类写作类型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修辞、时间、叙事等方面阐述一种关于时间的叙事新闻学。很多时候,这种论述只是通过对一些既有写作的总结和类型分析,探讨某些规律性的写作因素,以期对相关新闻写作者有资料价值和一定启发性。
在展开论述之前,首先应思考两个基本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记者,需要具备哪些必备素质?
赵刚在《美国调查性报道的理念和操作》一文中说道:作为一种专业性判断,一名出色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记者,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这里虽称其为基本素质,实际上是一种要求和目标,无论是新闻写作的初学者还是进阶者,都应该按照如下的关键词来塑造和要求自己:求知欲望、动力、判断力、决心、坚韧、想象力、正直、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和洞幽烛微的直觉。在新闻写作领域,首先需要一种精准的判断力,在纷繁的事件和各种事实的端倪面前,正确估计报道的性质、范围和重要性的能力,然后以专业方式进行报道和写作。在此过程中,控制激情,避免极端,学会展开富有逻辑性的调查,分析各种事实时环环相扣,逐步导出结论。①
一些记者逻辑推导能力强,一些记者则善于感性思维。体现在文本中,前者体现出一种硬朗、有力、冲击性强的特质;后者常弥散着一种情绪,呈现出一种叙事上的颗粒感,两种方式都可以呈现出绝佳的新闻写作文本。在深度写作中,成熟的记者往往具备一种细腻的观察习惯和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能锁定问题并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除此之外,想象力在新闻写作中也具有特殊意义。想象力往往提供给写作者一种分析和调查事实的非常规路径,并能在文本写作阶段,将这些“非常规因素”转化为一种叙事能力,为读者不仅呈现最准确的事实,还提供一个可读性强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