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晚近文人的另类观察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研究,
品牌: 刘超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2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201059033/9787201059037
·条形码:978720105903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笔杆子:晚近文人的另类观察》是继《上学记》之后,又一部回忆旧日文人的力作。该书由何兆武倾力推荐,谢泳作序,通过对近三十位业已逝去的大师之人生素描,讲述了大量文人间不为人熟知的隐秘故事,是一部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悲情与无奈的心灵史诗。
作者简介刘超,1982年生于江西大余。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2006级博士生。1998年开始发表作品,十年来,一直沉潜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散见于《近代史研究》、《新文学史料》、《学术界》、《清华大学学报》等;另有小说、散文百余篇,散见于《作家杂志》、《天涯》、《美文》、《文汇报》等。合计近两百万字。曾开设专栏,并获青春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编辑推荐一部关于旧年文人的书。一幅历史的沧桑画卷。那是一个逝去的年代,亦是个自衣胜雪的年代。那个年代,盛产形形色色特立独行的人物。从晚清的名流,到民国的学者,到当代的雅士,整整几代人。都穿越时空的阻隔而济济一堂。在这里,有大人物,也有小女子。他们或各行其是,或众声喧哗;或蛰伏一隅木讷无言。或振臂高呼领袖群伦。然而。他们都是那样独特的存在。一个人物,就是一段故事。一个人物,就是一曲长歌。一个人物,就是一幅画卷。或是轻轻浅浅的几笔素描,或是幽淡高远的山水长卷,或是清朗疏阔的写意,或是精美重彩的工笔。而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艺术长廊。在这长廊之中,我们看见花开花落,看见人来人往。
目录
章太炎:大师小事
辜鸿铭:四洋踏遍尔独行
王国维:消逝的小辫子
梁启超:当“老博士"老去的时候
陈独秀:一江凉月载孤舟
黄侃:章门“天王”的狂士生活
熊十力:从枪杆子到笔杆子
梁漱溟:最后的鸿儒
刘文典: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
周作人:苦茶、苦药、苦雨斋
潘光旦:忍将身世寄鸥游
闻一多:何妨一下楼主人
金岳霖:一言难尽的“哲学动物
傅斯年:当年“大炮”已无声
罗家伦:“儒将"校长亦风流
丰子恺:走进缘缘堂
朱自清:寂寞荷塘
俞平伯:旧时月色
浦江清:此“清”可念成追忆
……
……[看更多目录]
序言刘超的书要出版了,打电话来,要我写几句话。我问需要不需要。刘超说,需要。我就答应下来。
刘超和我联系,是因为他对西南联大有兴趣。我和他建立联系时,学术兴趣已有转移,对自己过去关心的题目,虽然还很留意,但热情已大不如前了。刘超后来在这方面有许多新见,也非常注意搜集新的史料,再加上他有一支好文笔,所以在专业之外,又能写出相当漂亮的文章,这很难得。
刘超是清华的史学博士。这个出身决定了他的研究在专业领域会得到高度认同,再加上他自己的努力,这些年已成为这个领域中引人注目的新秀。十几年前,我出版《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时候,对于这所大学的认识,远没有今天的高度和热情,再加上我一个地方师专毕业的学生来研究中国的最高学府,总感觉不是正途。虽然学术不问门第,但出身与研究对象间的距离过远,得到认可的程度相对较难。现在清华出身的刘超来研究西南联大、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名正言顺,而且他对这所大学的评价。特别是对这所大学学术传统的认识,已引起很多人的同感,这是我最乐于见到的情形。
2008年11月间,云南师大召开“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我第一次见到刘超,印象很好。虽然感觉他不善言谈,但内心对学术的热情和兴趣,却可从片言只语中体会出来。读他的文章,再判断其中的见识,更感觉他在学术上后劲十足。
文摘十岁之后再写不迟。黄侃四十九岁那年,章太炎给他写对联祝寿五十(虚)岁,说:“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意在希望黄及时著书。可是不多久,黄侃就英年早殁。有人说章太炎的对联,是“绝命”、“绝书”的谶语——黄侃不到五十周岁就“绝”了。章太炎大恸,亲自为之写《墓志》,说黄:“尤精治古韵,始从余问,后自为家法。”又感慨道:“轻著书,固然不对;不著书,也未必是。”神色怆然,久无言语。
章太炎早年投身革命,浪迹东洋,后又任孙中山秘书。革命功成,他急流勇退。北伐后,日已老迈的章太炎,很少远行了。可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却不顾老迈之躯,冒着炮火,一路北游过来。一到北平,他就派人到清华找他的弟子刘文典。刘赶忙进城晋谒。章太炎很高兴,摸摸他的头,说:“叔雅,你真好!”随后就大骂起来,骂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骂他是卖国贼。一日,张学良过来见他,章太炎立即大骂。骂声疾呼,声音把屋瓦都震得瑟瑟发抖。此后,他派人给刘文典送来一副对子:“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上联是告诫刘文典要戒掉大烟。下联乃是夸他刘文典有种。敢当面骂蒋介石。
章来到北大,北大对这位“压阵大将”(胡适语)极为仰观。蒋梦麟、胡适之、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沈兼士等对他都好生招待。人们请他演讲,他讲时,他的十几号弟子都毕恭毕敬地立在一旁。因他口音重,钱玄同和刘半农就在一旁伺候,一个做翻译,一个写黑板。
回到南方后,章太炎几乎就不出远门了。有一少年久慕其名,硬要拜章太炎为师。师母说:“你来这里做学生,向来都知道做学生的规矩,有许多杂务。都需要你处理的。”学生很懂事,悦服之。从此每天七点,他就要开始一日的“功课”:先是扫地、倒痰盂,擦水烟筒等等,当然还要洗夜壶。章太炎用的是锡夜壶,又臭又重又难洗,用了许久也不换。一次,有人为了求字,特地给他送了一个瓷质夜壶。章太炎接过来,左右端详,仔细把玩,反复抚摸。终于脸上皱纹舒展开来。
晚年章太炎脾气更大。不易相处。.可还是有几个后生逮住机会就去拜会他老人家。老人家那天心情颇好,居然接见了。后生们变着法儿诱使他对当世名人们品头论足。谈到康有为、梁启超时,章太炎很不以为然。说:“康、梁。康,这不必谈。梁,后来变了节。他佛学倒不坏,但究竟改节的……”后生问:“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哈哈,”他大笑起来,“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