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人社会生活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综合,
品牌: 潘洪钢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0474555/9787500474555
·条形码:978750047455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清代社会生活论著。此书基本以清人入关至清帝逊位为时间断限,比较细致、风趣地介绍了清代从宫廷到民间、从汉民到旗人、从南方到北方的社会生活,包括最基本的衣、食、行,到婚姻、欢场、官场、科举,以及匾额、印章、名片、手纸,可以说应有尽有。对于书中介绍的方方面面,作者所介绍都原原本本、有理有据。近年来清宫剧演出了不少,其中有些内容和细节不甚准确,而此书却对其中的不少给出了答案,可正视听。此书的出版,有相当的文化普及价值。
目录
番薯、满汉全席与清代社会
1 番薯的引进和推广
2 满汉全席及其产生与发展
趣说清人的吃
1 从纪晓岚的吃说起
2 吃多与吃少的故事
3 异食与豪奢
宫廷中的饮食与宴会
1 从慈禧太后的吃说开去
2 宫廷中的宴会
吃与养生及敬老
1 吃与养生
2 清代的敬老
清人与烟、酒、茶
1 从纪晓岚的大烟袋说起——清代吸烟之盛
2 清人的饮酒
3 清人的饮茶
清人服饰概说
1 孙之獬的故事和“十从十不从”
2 说旗袍
3 服饰的等级原则
4 官服中的袍与褂
5 黄马褂与黄面褂
6 清代普通民人的服饰(附说裁缝)
7 清人服饰变迁若干例
说清代的轿子
1 等级制度及乘坐者的规定
2 赐紫禁城骑马与赐肩舆
3 趣说清代的轿子
清代的雪橇
清代婚娶二三事
1 老夫娶少妻
2 典妻与共妻
3 娶同胞姐妹
4 婚姻重财
5 处女、闹房与性教育
缠足与放足
1 缠足的起源与发展
2 反缠足与放足
非死不可——说贞洁烈女
旗人中也有了贞洁烈女
说河东狮吼与妒妇
清代的“养瘦马”与赶店
青楼不妨名节
说清代的吏胥
说家奴与长随
说清代官场称谓与变迁
1 奴才、老爷、父母官
2 中堂、大堂
3 大人、先生
清代地方官判案二三事
福建的宰白鸭
科举概说
说大挑与丑官
科场如游戏
高龄考生趣闻
神童善对与背诵
话说旗人
1 满族人口之谜
2 旗人性情
3 旗人生活贫困化问题
4 经商等谋生手段在旗营中悄然出现
南巡二三逸事
说说清代的谣谚
1 民谚也能反映官场情况
2 歌颂清官与讥讽贪官
3 民谚作为一种舆论的作用
清人的名片
店名匾额拾趣
清人闲章拾趣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关注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说起来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南方少数民族史”,当时做的多是“书斋”式的学问。我为打好基础,在湖北省图书馆的历史文献室整整“泡”了四年,把那里与南方民族史相关的方志、笔记几乎翻了个遍。做学问是件枯燥的事,但我也常常开点小差,把阅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资料抄录下来,当时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用,只是觉得好玩,挺开心。1990年,我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把搜集的一些散杂资料整理了一番,写了一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明清宫廷疑案》一书。这书印数在当时出版难的情况下,算是不少,出版社也没要求我拿什么“出版补贴”之类的,后来还有再版,算是读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也是一件快事。其实当时也收集了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只是非常零散,难以集成一本书而已。我在那本书的后记中说:“近年来,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使我们史学研究的某些课题,变成一般非专业人员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读物呢?史学当然很难像文学那样,拥有十分广泛的读者,但某些问题的研究,却是可以从经院式的研究中走出来,向广大读者作一些介绍的。”这的确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也很想在继续做学问的同时,再写一本关于清人社会生活方面的小册子,反映一下清代人们的生活情况,比如衣食住行等。但后来,由于个人工作的变动,离开了学术岗位,这件事就这么放下了。
2003年,我又回到学术工作岗位,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术研究,我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什么都可以人史了。太监、宫女、妓女、乞丐、衣食住行无不可以入史了。这是史学深入发展的表现,也是史学回归于学问,不再作为政治附庸的表现。传统社会中,史学基本上或者说主要是一门“治术”之学,是为统治阶级的“治道”服务的,所以它成为一门显学,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但它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现实,以至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史,被野史和话本一类“戏说”所占据。现在好了,全面了解过去,总结历史,包括社会生活的历史,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普通大众了解历史的需要。于是,写一本社会生活史方面的小书的念头重新浮现,并开始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文摘缠足与放足
1缠足的起源与发展
缠足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缠足与放足的历史过程本身也透露出中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清代,缠足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区别的标志之一,我在研究清代的族群问题时发现,一般汉族以外的民族或族群,在说到他们与汉族的基本区别时,往往会提到汉族妇女的缠足,“他们的妇女是裹小脚的,而我们是没有这种现象的”,这类话语我在调查中常常会听到。
缠足起于何时,历来大约有这样几种说法:六朝说、唐代说、五代说。大体上每一种说法都是从前代的零星文献与诗词作品中,着意钩沉,每一种说法也都找到了一些根据,而每种说法的反对方也都找到了一些反对的论据。但大体上,此种风俗起于南唐而成于南宋,则为一般学者们所接受。
说到缠足起因,大概说来有四个方面:审美的要求、汉族历史上两性隔离制度发展的结果、宋明理学的推动、处女嗜好的促进等潘洪钢:《汉族妇女缠足起因新解》,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汉族人追求女子身材美感由来已久,古来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历朝历代歌颂美女们身材姣好、步履轻盈的诗句不胜枚举,白居易晚年以他自己的两个小妾名字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用杨柳形容女性的身段,将古人欣赏女性身材姣好的审美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概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女性脚小更能展示身材,摇曳生姿。所以五代以前虽然妇女不缠足,却有不少歌颂小脚的诗。以女子娇弱、步履迟缓、摇曳生姿为高贵动人。缠足一出现,就受到很多文人的欢迎,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审美倾向发展的结果。连苏轼、辛弃疾这样杰出的文豪都有歌咏和欣赏缠足的篇章。苏轼《菩萨蛮》词中有“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句,辛弃疾《菩萨蛮》有:“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句,常常为人们引用。林语堂先生曾描述过女子缠足后的步态:中国女子的缠足,完全地改变了女子的风采和步态,“其作用等于摩登姑娘穿高跟皮鞋,且产生了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以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而正是这种“可怜的感觉”,膨胀了封建士大夫的自身优越感,从而滋生出其“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秘”。林语堂:《吾国吾民》,见《林语堂文集》第8卷,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而汉族追求女子窈窕曼妙身姿的传统,就是女子缠足习俗形成的最原始的动因。相传,南唐李后主的宫中,有一个叫窅娘的宫人,她用白色
……[看更多书摘]
后记经过三四个月的艰苦劳作,这本小书终于完成了。完成这样一本书,既要有自己的学术创新,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表现出最新的学术成果,又要照顾到一般读者的阅读与兴趣,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可以算作我的一次尝试,至于做得究竟怎么样,只有请读者朋友们来评判了。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个王朝。但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历了亘古未有的沧桑巨变,那时人们的生活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了。那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不仅仅是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也是普通读者感兴趣的话题。2003年以后,我用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清代文人们留下的笔记资料,这也是本书勾勒那时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我的本意,是想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解读,与读者朋友们细细地聊聊清人的生活情况的,真正写起来才发现,以我目前掌握的资料,以这本小书的容量,只能就自己的研究范围,做一些简单的陈述。有些内容,本身研究就不够清晰;也有些内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太过生涩了,只好忍痛割爱了;还有些内容,本来是讲这个主题时应该要讲到的,但自己的研究做得很不够,如清人的居住情况及清代的建筑、园林艺术等内容,限于自身的条件,只好暂付阙如、以待来日了。
本书的写作中,参考了一些今人的回忆文章,也汲取了学术界同行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这类内容,均已在文中加以注明了。在此,仍然是要向这些同仁们致敬和致谢的。本书的图片,一部分是我从古代典籍中截取出来的,也有相当部分是由我的学生们从网络和各类现行的出版物中搜罗到的,无法一一注明来源,谨此向图片的作者和采集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顺利完成和出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有关同志为本书的编辑、装帧、校对等工作,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