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上下册)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董晓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7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5057854
·条形码:978730505785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上下册)》选进的学术论文,均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同仁们以及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近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近年来对学术界前沿问题的独立思考。在选编过程中,编者欣喜地感受到本专业各位同仁以及一些年轻学子们独具特色的学术个性。譬如,杨正润先生那些功力深厚的有关传记理论及莎学的论文,余一中先生那些材料翔实而又富有激情和使命感的有关俄罗斯文学的评论文章,余斌先生那些闪烁着睿智的文字鲜活飘逸的学术文章,肖锦龙先生那些材料丰富、论证缜密的理论探索,昂智慧女士对外国作家和理论家的个性化深度解读等等,不一而足。相信这些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会从某些侧面展现出南京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近年来的学术研究特点,给国内的外国文学爱好者及同行带来某些启发。建立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是近年来时常被提及的话题。但是,心想未必一定事成,与其忙于造势,不如沉下心来,以中国人的视角,踏踏实实地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课题。这是南京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同仁们的共识。
目录
外国作家作品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梦解读/杨正润/3
莎士比亚与牛津伯爵/杨正润/12
论忏悔录与自传/杨正润/22
传记诗学的开拓者——评里翁·艾德尔/杨正润/33
孤独灵魂的拷问与生存体验的求证——鲁迅与波特莱尔/钱林森/45
20世纪80一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世纪末”意识/余一中/54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及特点/余一中/66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俄罗斯文学的新发展/余一中/76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俄罗斯文学的新发展/余一中/8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好书吗?/余一中/98
“符号总是堕落的符号”——解读品钦小说《V.》/唐建清/109
解读罗伯一格里耶小说新作《反复》/唐建清/121
解读卡夫卡和他的文学世界——关于《一条狗的研究》的研究/昂智慧/131
《日瓦戈医生》:我心目中的经典/董晓/147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苏联文学中的两种精神/董晓/154
比较文学及理论研究
作为汉学研究的西方中国游记/钱林森/167
中法文学关系/钱林森/180
翻译文体与现代汉语书面语/余斌/197
马尔罗在中国的命运/余斌/203
海伦三题/余斌/208
大师笔下的大师/余斌/218
比较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谈起/肖锦龙/226
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出路/肖锦龙/239
精神的自由与束缚——《金蔷薇》与《艺海拾贝》比较谈/董晓/255
失意的山林女神——寂寞的象征——Echo与山鬼比较研究/叶潇/267
理论研究
传记的界限——史学、文学与心理学的考察/杨正润/279
中国传记的文化考察/杨正润/293
论传记的要素/杨正润/304
传播媒介和文学的命运——从米勒的《黑洞》等谈起/肖锦龙/315
西方符号叙事学理论及思想范型批评/肖锦龙/331
西方的修辞叙事学理论和思想范式批判/肖锦龙/348
试论德里达对结构叙事学理论根基的拆解重构/肖锦龙/364
《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智慧/378
“文学科学”的弊端——论保尔·德曼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昂智慧/390
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语言问题——论保尔·德曼对美国新批评的批评/昂智慧/403
超越“文学性”——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批判/董晓/414
外国作家作品研究
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戴从容/3
论20世纪西方小说人物的自我形态/昂智慧/16
“新小说”之后——从埃什诺兹的文本叙事看午夜出版社新生代小说作家群/唐玉清/27
行吟诗人维索茨基/胡学星/36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俄罗斯的命运/赵丹/44
没有完结的故事——致《高加索的俘虏》们/皮野/55
开端就在终结中——评瓦尔拉莫夫小说《沉没的方舟》中的末世论倾向/赵建常/62
反恐:一个新的阅读视角/隋旭升/71
解读《莎翁情史》中的后现代文本策略/袁祺/80
忏悔作为自传——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自传特征/曹蕾/85
《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的现代主义精神/唐岫敏/93
约翰生的内心冲突——浅谈鲍斯威尔的传记艺术/孙勇彬/102
《存在的瞬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传实验/颜芳/111
从安娜的解读看阐释的意义/刘萍/124
比较文学及理论研究
纳博科夫与堂·吉诃德/刘佳林/135
《初使泰西记》中的西方形象及其历史含义/尹德翔/147
论穆旦诗的现代主义意识/杜心源/156
超验的灵魂世界:残雪对卡夫卡的创造性解读/姜智芹/166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葛桂录/172
灵魂忏悔与自我表现——从自传的角度论卢梭与郁达夫/施敏/182
理论研究
论20世纪初西方文学批评的转向/张琦/193
解剖不是命运——女性主义理论与精神分析学说/杨莉馨/206
形式的自由与危机——试论现代主义的反形式与形式主义之异同/赵琨/214
先见与兴趣:诠释的先决条件/何玉蔚/222
读者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主体性/邹广胜/229
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王尔德的批评自律性思想探析/陈瑞红/239
传记文学的移情问题探讨/赵山奎/248
口述历史:口述者的历史?/王军/256
新时期自传与自我意识/周凌枫/263
追求诗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论自传中的自我书写问题/袁雪生/272
向死而生:莎学对存在主义死亡观的领悟/郑歆/281
政治的莎士比亚——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概述/许勤超/289
“批评即批评家们”——俄罗斯后苏联文学批评的一种审视视角/姚霞/299
反思镜子文化/梁庆标/311
两次转向:中国女性主义文论的话语建构努力/张昊翔/318
……[看更多目录]
序言南京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吴宓、陈铨、梅光迪、楼光来等著名学者就曾在南京大学的前身执教过。他们深厚的中、西学功底,对外国文学的精深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些前辈学术传统的影响下,外国文学研究在南京大学始终保持着它的学术活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张月超、赵蕤蕻先生的主持下,南京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三十年来,在一代代学仁的努力下,这个在中文系最不起眼的小学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于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授予权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
南京大学文学院素来有着严谨的治学传统,强调史论结合,强调以充分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来支撑学术论点,严禁空泛之论。正是在这一良好的治学之风的熏陶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并培养了一批既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强劲的理论穿透力,又有扎实的基本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有的博士研究生已经在外国文学研究界崭露头角。
文摘行吟诗人维索茨基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维索茨基(1938—1980),既是诗人,又是电影、戏剧演员,同时还是集歌曲创作、演唱于一身的行吟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戏剧和电影中,他既饰演军人、警察和马雅可夫斯基等典型的正面人物,也演过布罗茨基等“反面”角色。苏联官方默许他举办充满讽刺内容的个人演唱会,允许他数次出国访问演出,在他辞世后为之立纪念碑,建博物馆,追授苏联国家奖金,但他近六百首诗歌中生前仅有一首得以发表,大多数演唱会没有海报宣传;民众则对他的表演始终如醉如痴,像熟记19世纪的经典诗歌那样熟悉他的诗歌,由他演唱的歌曲回响在苏联的每一个角落,但却不能以公开出版的形式传播。所有这些貌似荒诞的事实体现着维索茨基诗人、人、演员的多重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呈现出多面性。维索茨基个人身份的不断转换丰富了其观察生活的视角,使他的诗歌既不同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又不同于苏联的反乌托邦文学。他的文学活动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在语言、修辞、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风格,集中体现了他所代表的“行吟诗歌”的特征。维索茨基及其行吟诗歌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文学的特有现象,真实地再现了苏联在短暂“解冻”之后转入停滞时期的社会现实。
维索茨基1938年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苏联军官,母亲从事翻译工作。1947—1949年与在德国服役的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并开始学弹钢琴。1955年考入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系,第一学期结束便弃学回家,1956年6月考入莫斯科模范艺术剧院附属的艺术学校。在艺术学校学习期间,维索茨基经常参加大学生自编自演滑稽作品的娱乐晚会,并开始尝试写诗,创作讽刺短剧和即兴歌曲。这些尝试和经历为维索茨基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维索茨基的艺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相辅相成的部分,包括戏剧、电影和行吟诗歌的表演,并且均取得非同凡响的成就。1960年毕业后,在普希金剧院、小品剧院工作。1964年起进入柳比莫夫领导下的莫斯科塔甘卡剧院,这成为维索茨基演艺生涯的转折点。在塔甘卡剧院他出演过《普加乔夫》、《哈姆雷特》、《樱桃园》、《罪与罚》等剧。1971年塔甘卡剧院首演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维索茨基出演哈姆雷特,获得空前成功,成为“70年代世界上最优秀的口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之一”①。自50年代末起,维索茨基开始投入电影表演,总共饰演了约三十个角色。其中,因在《糟糕的好人》中的出色表演,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