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胡因梦翻译并作序力荐,20世纪最卓越的两位心智大师的对话)
分類: 图书,哲学,亚洲哲学,印度哲學,
品牌: 克里希那穆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10700262
·条形码:9787510700262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超越时空》藉由审慎仔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地揭露了心理冲突的根由,以及转化的关键方法。并且深入地探索了突破自我中心活动的重要性,和如何让四分五裂的思想及个人烦恼止息下来。
——胡因梦
这本非凡的书籍收录了20世纪两位超级心智13次演讲对话——克里希那穆提是备受欧美知识界推崇的心灵导师,被萧伯纳和纪伯伦认为是菩萨般的人物,而量子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与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多年,众多诺贝尔获奖者对其赞誉有加。
通过两位大师的对谈,《超越时空》传达给读者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类心灵冲突的根源来自于心中的时间感,换句话说就是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中的时间感,仅仅关注于当下,进而转化为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必为那些已发生或者未发生的期望和幻象而自寻烦恼,并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更进一步,他告诉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已有的试图帮助我们解决心灵问题的任何理论。虽然这些理论试图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但是在给予我们新的期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里所有的时间因素,我们就可以像大自然一样思考和行动,没有冲突与矛盾,没有任何理论的限制,回归最自然的心绪。
《超越时空》通过反复指出人类所步入的歧途而不断进行追问,探讨了在此前提下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领悟一个全新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对谈,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跟随大师一同进入这一新的境界,回归到那背景中去。没有任何偏见,没有任何限制,用一种开放而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当下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远离幻象、期望与矛盾,从而获得无穷的能量。
作者简介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是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又称“东西文化合流运动”)紧密相关的思想大师,在西方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来照亮自己。他经常教导学生:只有洞察这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只有脱离尘世的法则,才能不为世俗生活所累。他一生都在帮助人类从恐惧中彻底解脱,体会生活的真正乐趣。他的四十余本著作,全部由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被译成47种文字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陆已经翻译引进过他的多部作品。
大卫•博姆(David Bohm 1917-1992):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者,奥本海默的弟子,爱因斯坦的同事,克里希那穆提的对谈伙伴。他不只是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主要的哲人。他的代表著作分别是:《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的因果法则与或然率》、《相对论的特殊理论》、《秩序与创造力》、《整体性、暗含的秩序以及科学》。他的理论涵盖了科学、哲学、宗教、艺术以及语言学等各种领域。
媒体推荐《超越时空》藉由审慎仔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地揭露了心理冲突的根由,以及转化的关键方法。并且深入地探索了突破自我中心活动的重要性,和如何让四分五裂的思想及个人烦恼止息下来。
——胡因梦
他的演说是我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赫胥黎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科学界的人早已熟知大卫博姆对于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贡献,其实他在认识论上的深入研究更为独树一帜。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果金(IL YA Prigogine)
编辑推荐“这个世界一向惯于遵守传统的途径,其实我们内心的不安就由此开始。因为我们追寻的是别人的许诺,我们不假思索地追随别人所担保的无忧无虑的精神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断体制,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制,允许他们来扭曲我闪的心智和生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如果我们开始全盘地拒绝,不是在思想上,而是在行动上拒绝所有的宗教权威、所有的礼仪和教条,我们立刻发现自己陷入孤立的状态,而且开始与整个社会为敌,我们不再是受人敬重的高尚人士。然而只要你一涉及‘面子’问题,就不可能接近那无限的、不可臆测的实相了。”
——克里希那穆提
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数千多年最大的包袱就是“面子”问题,其实面子只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为什么人们甚至不惜牺牲性命来护卫它?人心之中都有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倾向吗?这份自卑是从想要变得更好而来的吗?
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时间感的问题,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过去心、现在心与未来心;人一开始瞻前思后,就会产生期望与懊悔,于是内心的交战、挣扎、冲突与困惑便接二连三地涌出。追踪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自我中心或“我”,其实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这个“我”要如何脱落?
《超越时空》中,量子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与克里希那穆提进行了一场完整而细微的讨论。在13次完整而细微的对话中,20世纪的两位大师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反思与发问,逐渐化解我们固有的思想和执着,消除我们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障碍,引领我们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你所需的仅仅是一杯清茶、一本书、一段闲暇时光和一颗敏感而关注的心,便能获得一次心智与灵性的极大提升。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和他的《超越时空》的不平凡之处。
目录
一、 心理冲突的根由…………001
心理一产生时间感,我们就会希望自己“变得”更完美,人类如果不渴望“变成”什么,宗教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二、 清除心中的陈迹…………023
如果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想找到一个超越自我的东西,那么这份努力以及获得的境界,仍然局限在“我”的范围之内。如果心仍在追寻或摸索着某个不可解的东西,它就仍然卡在时间的范畴之内。
三、 人类为何视思想为至宝?…………042
人们起初利用思想去描述真相,久而久之就成了知识。然后知识逐渐使人们的思想概略化、僵化,于是就看不到真相了。思想因此而变成最重要的东西。
四、 打破自我中心的活动模式…………070
人类只要能“无我”,就有可能拥有完整的洞悉力,因为“我”就是时间。我在知识的路上已经走了几千年了,于是我现在告诉自己,也许我应该从完全不同的方向来看问题,我应该把所有累积的知识都放下。
五、 存在的背景和人类的心智…………088
我们都太聪明了,我们全都沉溺于辩证、争论和知识之中,根本看不见简单的真相了,因为我们拒绝看到真相。因此我们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认清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你知道,认清这点并不会令人沮丧,反而像凤凰从灰烬中重生般的美妙。
六、 洞悉力能否使脑细胞产生质变?…………103
洞悉力之中没有时间感,它不是时间的产物,因为时间之中只有陈旧的记忆。洞悉力之中也没有意念的活动,因为意念全是一些记忆、经验、知识之类的时间活动。
七、 死亡的意义不大…………127
我们的心智活动能不能和它一样?因为它不受制于时间制约,所以也就不受制于死亡了。一旦领悟了没有界分这件事,死亡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八、 他人的洞悉力能否觉醒?…………149
整体人类都见到实相,才能造成真正的改变。
“把过去的一切都放弃,你将会有更好的未来。”他们也许觉得自己并不执着于过去,而比较期待未来,而未来也是过去的一部分。
九、 老化与脑细胞的关系…………169
脑子总是陷在各种烦恼和执着里面,它通常都处在心神不宁的状态,这也许就是最主要的退化因素。
十、 宇宙秩序…………196
冥想必须是完全无为的,不刻意强求的。整个宇宙都处在冥想的状态中,这种境界中已经没有任何界分和对立。日出日落,这是星球之间的秩序。整个宇宙都处在完美的秩序中。人类建立的秩序,就是要去除所有的冲突。
十一、心理知识的断除…………216
为什么人类无论多么博学、多么富有哲理及宗教训练,最终还是会落入窠臼?
那些想获得解脱的人,其实知识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因为心理上累积的知识变成了偏见,于是就造成了界分与对立,种种问题也跟着产生。
十二、宇宙心…………227
“宇宙心”指的就是超越个人的心。我们必须从所有的反应、思想的局限和时间感之中彻底解脱出来,否则我们就无法真的领会空寂的心以及宇宙秩序。
十三、个人的烦恼能否解除?…………244
人类之所以不能改变,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深入观察的能力。只要能够全观,问题就能解决;精神一涣散,问题就出现了。
你必须全心全意,甚至以全生命来从事这项探索。从人类共通的本质往内心更深的地方探索,那里也许就有最纯净的爱、慈悲及智慧了。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文简体版序言
胡因梦
大卫•博姆诞生在美国宾州的一个犹太家族。他的父亲拥有一间家俱行,余暇时也充当附近犹太教拉比(神职人员)的助手。博姆1939年从宾州大学毕业之后,便前往加州科技学院进修一年,随后又在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指导下,转入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并且在柏克莱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除了深入于物理学研究之外,博姆当时也是一位信仰社会主义的大学生;他参与过被FBI冠上共产组织头衔的青年激进团体。从这些阅历我们可以看出博姆早期思想的前卫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哈顿计划策动了柏克莱大学投入物理方面的研究,而制造出世上第一颗原子弹。当时奥本海默曾要求博姆一同进行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但博姆的政治背景遭到当局质疑而未通过安全检查。于是他决定留在柏克莱大学继续教物理,直到1943年完成博士论文时发生了一件令他啼笑皆非的事。这个事件令他间接地促成了1945年的广岛原子弹轰炸行动,因为他在质子与重氢子撞击上的计算方式,被证实有利于曼哈顿计划,但美国政府却将他的论文列为国家机密文件,甚至连博姆本人都无权拥有它。
“二战”结束后,博姆变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副教授,与爱因斯坦密切地合作进行研究。1949年5月麦卡锡主义当道,博姆被美国政府威胁,要他提供当年参与共产主义组织的其他成员名单,被他一口拒绝了。在种种因缘际会之下,博姆最后搬到英国伦敦,成为比尔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的理论物理教授。
1959年,博姆的妻子莎拉向他推荐了在英国图书馆里发现的一本书,作者就是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博姆察觉克氏的思想,或者说他在终极实相上的体悟,竟然和自己在量子物理上的发现完全吻合,于是和妻子共同去探访克氏,结果两人不但成为长达二十五年的知心朋友,而且也将彼此脑力激荡出来的智慧,结集成书籍、录音带和电子数据。这本《超越时空》(The Ending of Time),就是这两个超级心智交会出来的智慧结晶。
有关克氏的生平简介,读者可以参阅内地已出版的其他克氏著作。这位已澈见实相的悟道智者,仍然需要许多“当机说法”的朋友从旁协助。博姆可以说是克氏一生中最为旗鼓相当的 “当机者”。
《超越时空》借由审慎仔细的逻辑推演,一歩歩地揭露了心理冲突的根由,以及转化的关键方法。并且深入地探索了突破自我中心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四分五裂的思想及个人烦恼止息下来。
此书译成中文在中国台湾出版,是近二十年前的事。如今转成简体字在大陆出版,又是一场启蒙运动的开端。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可以在内地机场的书店里看到克氏的译作,我感到十分欣慰。受克氏洞见影响的中国人越多,国家就越能避免走上西方人开辟出来的歧路,一条空洞而缺乏意义的物化途径。科技再进步,物质文明再发展,也不能承诺幸福和快乐;我们已经从博姆,这位科学界举足轻重的理论家的言谈中,领略了科技和唯物主义的瓶颈。
译者序
胡因梦
《超越时空》是克里希那穆提与大卫•博姆的对谈录。两位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心智。克氏的简介及精神内涵,读者可以从《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从已知中解脱》和《般若之旅》中略知一二。而大卫•博姆的背景资料,台湾的读者知道的可能更为有限,以下就是他的简介。要特别一提的是,简介中有一首博姆心爱的小诗,应该是他生命哲学的浓缩。我的译诗能力不够,只得向余光中先生求救,结果他在几天之内就寄来了回信,这首小诗才能以最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要郑重感谢余先生的协助。
大卫•博姆是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的弟子、爱因斯坦的同事,又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对谈伙伴。他不只是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主要的哲人。他的代表著作分别是:《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的因果法则与或然率》、《相对论的特殊理论》、《秩序与创造力》、《整体性、暗含的秩序以及科学》。他的理论涵盖了科学、哲学、宗教、艺术以及语言学等各种领域。
以下是著名科学家及“新时代”刊物对他的评语:
诺贝尔奖得主贝尔(J.S.Bell)——“博姆在1950年发表的量子力学论文,曾经带给我很大的启示。”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果金(IL YA Prigogine)——“科学界的人早已熟知大卫•博姆对于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贡献。其实他在认识论上的深入研究更为独树一格。”
“大泛杂志”(Omni Magazine)——“1950年博姆发表的量子力学著作,是大部分物理学家心目中的范本。很讽刺的是,博姆本人却从未真正接受过这个理论。他这份质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为实相的观察带来了崭新的视野。”
“新时代月刊”(Aew Age Journal)——“博姆的关注焦点已经转向社会问题。他透过整体性的小组讨论,发展了一套革命性的解决社会冲突的方法,他称这种方法为对谈。”
现代物理学的经典之作《物理之舞》(The Dancing Wu Li Master)——“当大部分的物理学家对博姆的理论仍然存疑时,我们的文化里却有数以千计的人立即接受了他。这些人因为要追寻实相的终极本质,已经开始脱离科学。如果博姆的物理学或类似的物理学未来会异军突起,成为物理学的主力,那么东西方的舞蹈将融合得十分协调。21世纪的物理学课程可能还包括静坐冥想。”
从旁观者的口中我们已经对大卫•博姆有了一些认识。现在应该听听他自己的心声了:“我在小学四年级时,老师给了我一本有关天文学的书,书里谈的都是地球、太阳及各种星球的事。它使我觉得除了我居住的那个狭隘混乱的小镇之外,还有一个更超越的世界存在。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之深,它促使我步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书中的第一页就是法兰西斯•布尔迪荣的一首小诗:
黑夜有一千只眼睛, 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s,
白昼啊只有一只; And the day but one;
但亮丽世界的光辉 Yet the light of the bright world dies
随日落而消逝。 With the dying sun.
头脑有一千只眼睛,The mind has a thousand eyes,
心灵啊只有一只; And the heart but one;
但整个生命的光辉 Yet the light of a whole life dies
随情尽而消逝。 When love is done.
这首诗像是预警,提醒着我们不该再过度强调知识的重要,因为它可能只是微弱的星光而已。这个观点当时看起来有点扫兴,多年以后我才真正发现,无论我们在科学或其他领域里多么努力,如果不能建立生命之间更深刻的情谊,这些努力都将是白费。”
文摘一、心理冲突的根由
克①:我们该如何开始讨论?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误入了歧途?
博姆:歧途?很显然是的,而且早就走错了。
克:这也是我的感觉。但为什么会如此?以我看来,人类一直都想“变成”理想中的什么,因此才出了问题。
博姆:很可能。有一回我读到一篇东西,非常令我震惊。文章上说,五六千年以前,当人类刚刚懂得掠夺和奴役其他生命的时候,就已经误入歧途了。从此以后人类生存的目的就变成了剥削和掠夺。
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变成”需求。
博姆:人类在剥削和掠夺之下到底会“变成”什么?人类发明了许多技术和工具,本来应该用在建设性的方向,为什么会转而走上掠夺邻人的捷径。他们到底想“变成”什么?
克:这一切的根由都来自于冲突。
博姆:哪些冲突?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先民着想,你认为会是哪些冲突?
克:冲突的根由是什么?不只是外在的,也包括人类内心的巨大冲突。
博姆:冲突似乎是由相互矛盾的欲望引起的。
克:不。所有的宗教信仰都鼓励人们“变成”什么,或“达成”什么,对不对?
博姆:什么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这种渴求?他们为何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你知道,人类如果不渴望“变成”什么,宗教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克:是不是因为他们逃避自我、不能面对现实,才转而渴求更多的东西?
博姆:你认为人们不能面对的是哪些现实?
克:就是基督徒所谓的“原罪”。
博姆:但是歧途是在更早以前就步上的。
克:没错,是更早以前的事了。印度教徒早已相信轮回之说,然而这种信仰的起源又是什么?
博姆:我们已经说过了,因为人类无法面对现实。不论现实是什么,他们总是幻想情况能变得更好。
克:没错,他们总想“变得”更好。
博姆:我们可以这么说,他们一旦有能力把东西制造得更好,就推而广之地要求自己:“我也需要变得更好。”
克:对,在心理上要求自己变得更好。
博姆:我们大家都必须变得更好。
克:很正确。那么这一切的根由是什么?
博姆:我认为思想很自然地总要投射出更高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想的本质里就有这种成分。
克:是不是由外在转变成了内在的渴求?
博姆:如果外在的一切都能变得更好,我的内心为什么不能变得更好?
克:这就是冲突的原因吗?
博姆:有点接近了。
克:逐渐接近了?时间?时间是不是因素之一?我们总是说:“我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完成这个或那个。”同样的原则是不是也用在心理上了?时间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