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三农”问题,
品牌: 温铁军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4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1786732
·条形码:978750178673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一版时,他刚因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与被农村基层的草根试验所证伪的那些主张不同的观点而遭到体制内“拆庙赶和尚”的尴尬境遇于是他说:写此书乃“立此存照”,读此书需“细看注脚”。《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二版时,虽然他从本土实践中提出的“二农问题”已经被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发起并推动的当代“新乡村建设”也已经家喻户晓;但他却再次遭遇尴尬于是他说:改此书乃“以正视听”,读此书则“斑全豹”。
作者简介温铁军,被中国媒体称为“用脚做学问”的“温三农”和“9亿农民的代言人”,是我国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创新研究的开拓者。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大项目环评专家。曾有11年工农兵生活和11年农村改革试验的经历。1996提出“三农问题”并在相关政策研究上做出贡献而于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世纪之初因身体力行推进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而获CCTV颁发“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因倡导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而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2005年“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被中国金融网公众投票选为“2006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
媒体推荐本书出第一版时,他刚因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与被农村基层的草根试验所证伪的那些主张不同的观点而遭到体制内“拆庙赶和尚”的尴尬境遇于是他说:写此书乃“立此存照”,读此书需“细看注脚”。
本书出第二版时,虽然他从本土实践中提出的“二农问题”已经被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发起并推动的当代“新乡村建设”也已经家喻户晓;但他却再次遭遇尴尬于是他说:改此书乃“以正视听”,读此书则“斑全豹”。
——编者
编辑推荐《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走进中国经济50人论坛,握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群体经济学家。
目录
总序
第二版自序 中国与世界的“三农”问题
引言:为什么出第二版
引述:《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1999年发表的旧文)
第一部分 导论:何谓“三农”问题
第一章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其分析
第二节 农村制度变迁的研究背景——两个基本矛盾分析
第三节 主要问题——资源紧约束下农户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农村制度变迁的外部制度环境问题
第一节 国际贸易对中国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节 改变“三农”外部条件的城市化及其经验与教训
第三章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试验研究
第一节 产权制度与经济主体
第二节 农业规模经营与产业化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试验
第二部分 旧中国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第四章 内生性的制度安排:“两田制”和“两权分离”
第一节 旧中国的土地占有关系
第二节 土地租佃关系与地租率
第三节 农村赋税
第五章 旧中国农业的商品化与相关制度问题
第一节 旧中国农业的商品化和农民收人的货币化
第二节 商业和金融资本对农业的剥夺
第三部分 从合作社、集体化到小农村社制经济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产生
第二节 统购统销和合作化成为长期制度的原因
第七章 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第一节 集体化高潮的形成
第二节 公社化的问题与政策调整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的形成与相关制度安排
第八章 对农村集体化成败得失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集体经济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农村集体化时期的台账分析
第三节 对农村集体化问题的访谈调查
第四部分 “大包干”以后的农村试验与制度创新
第九章 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财产制度
第一节 土地与财产制度的变迁过程
第二节 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乡土中国的制度创新试验
第十章 农村“三治问题”与基层的税费分配制度改革试验
第一节 农村税费制度演变与农民负担问题
第二节 1990年代的农村试验区的税费制度改革试验
第三节 90年代末期关于深化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路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第二部分附表
附录三 第三部分附件
附录四 第四部分附件
附录五 书评:回归中国,回归农民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名录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了向社会各界反映论坛成员的重要成果,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组织者决定出版一套丛书,为愿意出版自己学术研究成果的成员提供服务。大家推荐我为这套丛书写序,能享有这种殊荣,我感到非常高兴。说明每一位论坛成员的学术背景和每一本书的详细内容,不是我在这里想做的,坦率地说,我也不具备这种资格和能力。我在这里想介绍的是,50人论坛是怎么成立的,有什么特点,这些年主要进行了哪些领域的讨论和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使读者对这套丛书的背景有一个总体了解。
记得是在1998年6月,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文摘第一章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分析
本书作者在1996年开始承担“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10年总结的科研任务时,就把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村社制”的农村经济基础,通俗化地归纳为“三农”问题;并且,那时对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这“三农”问题的基本脉络所作的描述,因基于“两个基本矛盾”的分析而提出了与一般理论界的认识有所不同的观点,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以民族独立之后的国家的名义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可逆的进程中,都不可能再有西方早期工业化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对外占有资源和转移国内矛盾冲突、以改善制度环境的条件。由此,人口与资源关系高度紧张的中国在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制约下追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必然是叠加的——既有任何意识形态都难以回避的、工业化必需的资本原始积累如何完成的问题,又有在其后的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客观发生的短期、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必然加剧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的同时,体现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历史性制度需求的政府如何保护过剩农民人口生存所依赖的资源、环境,以维持农业安全和农村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④
近年来人们看到,随着人口与资源矛盾关系的紧张程度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也更加复杂化——中央政府从已经初步完成国家工业化、追求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强调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问题,不仅指出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且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理念;而各类地方政府和城市与产业资本及其扩张趋势相关的各种利益集团和社会群体,则显然试图维护不同的集团利益;特别是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作为原料市场而利益受损的地方利益群体,则急于进入工业化而要解决“原始积累”问题。于是,中国长期以来就难以协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越来越表现为多元化的利益矛盾。
客观发生的工业化历史进程和利益集团多元化制度需求的复杂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在以上归纳的两个完全不同阶段的不同质的矛盾中建立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然而,至少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不可能奢望从传统的或现代的经济理论中,或者从其他国情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验中,找到解决这种交织复合在一起的历史性矛盾的现成答案。
因此,长期坚持“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自1987年正式创办以来就被明确为指导思想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建立于这种试验区的创新经验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就是本书形成理论观点的主要依据②。
第一节 农村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其分析
一、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