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品牌: 戴维·蓝普顿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1186685/9787501186686
·条形码:978750118668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内容简介:“这本独特的分析书籍考察了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化:中国力量的增长 这是一本基于中国、美国以及中国周边国家政治精英、领袖、外交官以及其他人士的全方位访谈而写成的绝无仅有的书。
作者简介戴维·蓝普顿,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务长、中国研究系主任。曾多年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在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担任了其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顾问。著有《同床异梦:驾驭1989-2000年的美中关系》,主编《改革年代的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制订》。
媒体推荐“美国不仅应更多地了解中国,而且应更多地学习中国,惟其如此,美国才更有可能与崛起的中国维持建设性关系。戴维·蓝普顿富有远见,他的指教非常及时。”
——布热津斯基(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蓝普顿教授此书令人振奋、翔实完备 中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扩张,对美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此书提供了全面而智慧的思维框架 研究国际事务的学生以及对美中关系感兴趣的人士,将能从书中那洞察历史的视角、引人深思的文字以及无处不在的判断中受益匪浅。”
——芮效俭(美国前驻华大使)
编辑推荐《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作者戴维·蓝普顿考察了中国影响力增长所涉及的军事、经济和智力领域他的叙述提供了一个评估中国的新鲜角度——中国力量正在如何改变,其弱点与不确定性何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应如何看待其力量增长。蓝普顿搭出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框架,讨论了中国人在过去2500年看待国家力量的方式,同时他也探讨了中国人如何看待其未来力量,比如太空计划的使用问题。"
目录
概论
双重赌局
历史背景
第一章 关于力量
从决策过程的角度看待力量
力量的三面
国际力量循环及其运用
中国对力量理解中的持续性与变化性
大战略及其辩论
第二章 军力
军事现代化:威胁与回应
军事力量的使用
经济强制力
孤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以台湾为例
第三章 财力
中国经济力量的来源
经济力量的表达
经济力量和中国的地区角色
对美国的含义
第四章 智力
领导力和人力资源
创新和研究
文化
意识形态
世界秩序的远景
民族主义
世界看着中国,它的政治,和它的未来
传播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第五章 中国及其邻国
北京眼中的外交地图
处理与邻国关系的目标和工具
邻国如何应对中国:四个“戴维”和一个“歌利亚”
更大的邻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
第六章 危险的平衡
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面临的挑战
对机制的需求
一系列挑战
维持稳定的斗争
第七章 中国力量对美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力量的三面
中国领导人如何看待中国现状
中国力量对美国和世界的含义
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写的是中国重振其地位、实力和影响力的故事,写的是一项必将改变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结构性飞跃。书中主要关注中国力量的特征以及中国运用力量的方式,因为中国实力日益增长,因为中国如何运用实力至关重要。不仅如此,还因为美国如何理解并运用美国实力也相当重要。中国力量是美国的一面镜子,使美国人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力量观、力量运用以及力量界限。在21世纪之初,美国必须重新认识力量的多面性,特别要思考非暴力力量的使用。
为了将中国力量的方方面面清晰阐述,我必须宏观地引用历史,必须涉及大量的话题,纷繁的学科和广大的
文摘邓小平在1989年6月4日之后不久发表的声明,增加了人们对中国真实意图的疑虑。“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尽管有些中国人认为,这一评论指的是不要像苏联解体时那样过分地强调意识形态前沿,但另一些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要求保持“低姿态”的号召,它印证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会谨慎地处理诉求,但最终中国会运用其新获得的力量包裹旧伤,实现新愿,确保其新的国家利益。但是,令人放心的是,尽管中国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极大地增长,其使用武力的频率并未增加。正如江忆恩所言,中国对外使用武力的所有案例,全都与其边界与主权有关。但是,还要提一句,正如安德鲁·斯科贝尔(Andrew Scobell)所言:“由古代延续而来的两种战略文化分支并存:一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绥靖派和防守思维文化,而另一种是权力政治派,倾向于武力解决和进攻性行为。”
中国人对力量的思考,在2500多年来,一直都融于关于“战争”的讨论中,这些“战争”既包括与内部敌人的战争,也包括与外部敌人的战争。在这一主题上的系统性思维可追溯到中国战争思维之父孙子生活和写作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孙子视战争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的核心思想是,战争是使对手屈服,而不是简单使用武力。蛮横的武力只是一种使人屈服的方式,但并不是最崇尚的方式。在这一传统思维中,战争的讨论关注着武力使用、物质诱惑与思想方式的结合,而国内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限十分模糊。
使人屈服的手段包括外交的整体使用,充分了解敌手及其弱点(气质上的,社会上的,政府中的以及经济上的弱点)、精神压力和孤立程度,削弱对手的内部支持基础,藏匿自身物质上、精神上和社会方面的缺点(和实力)。战争和政治需要有预计地使用战略,以通过标准力量、经济力量和强制力量来实现屈服。纯粹武力使用得越少,越体现高超的用兵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