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分類: 图书,经济,综合,
品牌: 杜维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0100961/9787300100968
·条形码:978730010096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与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杜维明先生的访谈录,主要讨论现代性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以目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着力分析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整个访谈探讨了现代性的价值导向、进步主义与文明的可比性、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主客二分以及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体知与闻道、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等问题。杜维明先生关于消解排斥性二分、回归“根源性智慧”、儒家与基督教比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论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杜维明,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入学客座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生于昆明,祖籍广东海南,师从牟宗三、徐复观两位先生,获台湾东海大学学士学位,哈佛人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高深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杜维明从事儒家思想研究多年,相继获得美国里海人学、密歇根人谷人学,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山东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英国皇家人学博士学位,担任多所著名大学的荣誉教授。英文著作有《中庸——儒家的宗教性》、《仁与修身》、《道学政》等,中文著作有《杜维明文集》五卷。
卢风,1956年11月出生于安徽六安,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市政协委员。1999年曾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道德哲学系做访问学者。2007年2月至8月在美国哈佛人学哈佛燕京学社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科技哲学和现代西方价值观。主要著述有《人类的家园》、《享乐与生存》、《启蒙之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等。
编辑推荐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的实质是物质主义。著名学者杜维明和卢风在对话中着力探讨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
目录
前言
一 讨论的话题
启蒙与中国思想
现代性的价值导向
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
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
哲学与生活之道
二 现代人的意义追求
人总是追求意义的
经济人或理性人
西方的慈善事业
现代企业家和现代企业
尊重他人的自主性
思想精英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当代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梦
现代制度与经济主义
公平与效率
多元性与差异性
三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物质主义
民主与物质主义
社会不应市场化
资本的逻辑
民主的多面向和恶质化
现代性的去道德化倾向
现代性价值导向的错误和危险
宗教与物质主义
四 “为己之学”和个人责任
仁爱的外推
孔颜之乐
儒家的“心术”与礼法
第二轴心时代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
儒家的根源性智慧
五 体知与思想方法
儒家的体知
反对排斥性的二分法
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儒家之敬畏
赞天地之化育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自力与他力
六 “天人合一”与儒家的终极关怀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与终极实在
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凡俗的神圣与神圣的凡俗
进步主义
轴心文明的超越突破
自由主义的进步主义
欧洲中心论与美国中心论
七 文明进步与进步主义
科学、艺术进步与道德进步
儒家的历史观
资本主义与道德进步
自我道德与公共道德
个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公与私的相对性
经济增长并非绝对好
不同文明的具体比较
“天下”观念和普世价值
涵盖性、整体性的人文精神
跋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个访谈录源自我从2007年6月21日到7月15日对杜维明先生的七次访谈。杜先生时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和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①这七次访谈的第一至六次都是在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办公室里进行的,最后一次是在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官邸中进行的。
有机会访问杜先生,是因为此前受他邀请去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在赴美之前,清华大学哲学系的万俊人教授曾建议我找机会采访杜先生,我想这个访谈录可表明万教授的建议是个很好的建议。在2007年8月回国后,我请清华哲学系的博士生张容南女士把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并叮嘱她严格按录音转录。张容南女士为此付出了辛劳,特在此表示感谢!访谈录文字稿出来以后,我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一遍,做了一些语言上的修饰,并按访谈顺序为每次访谈记录加了标题(一级标题),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杜先生。杜先生让他的秘书为他打印了纸质文字稿,并极为仔细地从头到尾对文字稿做了修改和润色。
文摘一讨论的话题
卢风(以下简称卢):杜先生,我来哈佛已五个多月了,一直想对您进行访谈,但您一直很忙。今天您约我,我特别高兴,希望能找到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很长时间以来,我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一直在对西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反思。在这一领域,也许能找到值得深入探讨的有意义的话题。
启蒙与中国思想
杜维明(以下简称杜):作为一个中国学人,尤其是研究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人,你对重新反省现代中国的启蒙心态会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在现代转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儒家一直对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负面影响,有着同情的了解和批判性的认识。作为一个西方哲学研究者,你也要试着站在儒家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如关于科学理性、外在超越等问题。请你先想一下,我们是否可以从启蒙心态谈起。启蒙心态有其源头,我们要先谈一下这个源头,再谈一下启蒙心态在中国的成长过程。启蒙思想登陆中国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它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仍然很大。
后记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与我的对话是在哈佛燕京学社进行的。2007年7月,我每周教一门小型课,两次公开演讲课,又加上正在筹办“人文学在儒教文化圈的精英大学校长会谈”可以说身心俱疲。因为我与卢教授有约,只得勉为其难。我们计划以“启蒙反思’’为主轴,进行七次对话,每次至少3小时。
我喜欢以对话的方式交流学问,不论与志同道合的学友道友畅所欲言,放射出思想的火花,还是与某些志不同道不合的异己,印证出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我,它们都是一种机遇,学习他人、了解自己的机遇。我常把自己一些不完善的思考,散金碎玉般的灵感,不成气候的智慧,或是初始状态中的论域,通过反复交流,寻根究底,包括教学,会议讨论与公开演讲,逐渐理清思路,丰富语境语义,形成某种思想,或是推动某种论域。当然,“对话”一旦落到纸上,变成了语言的书写形式,如果不加以书面化改造,有时显得松散,无序,时常重复,甚至经不住推敲。如果把“对话”彻底改造成语言的书面形式.它又会失去对话”的自由自在的朴素面目。我与卢教授的对话很随生,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围绕着“启蒙反思”,随时随意发军,各抒己见,再共同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