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丧葬史话(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地方文化,
品牌: 李劭南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1707818/9787801707819
·条形码:978780170781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作者简介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过报纸、杂志、出过书、涉足过体育产业市场。现在担任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编辑推荐八宝山的变迁见证北京殡葬业的发展,个性化名人墓地体现北京丧葬文化,移风易俗改变老北京丧葬传统,旧时的丧葬包含着封建法权意识。
目录
第一章 老北京的丧俗特点
一、满族人丧葬的老礼——讲究一个“孝”字
二、汉俗强调“重殓厚葬”
三、民间治丧的组织形式
四、丧礼中浓重的封建法权意识
五、旧式丧礼的落后性
六、老北京望族与寺庙停灵
七、清末民初北京停灵,办丧事的庙宇
八、老北京时期的国葬
九、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
十、老北京的公葬与贫葬
第二章 老北京的墓葬文化
一、中国古墓葬的实质——亲情与权力
二、古墓葬客观上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三、中国墓葬尊崇长幼尊卑
四、墓葬的规则
五、京西王爷坟见证昔It气派
六、老北京文化名人墓地
第三章 新中国移风易俗倡导丧事简办
一、年代丧葬提倡火化,中央领导带头移风易俗
二、现今依然遵从的丧仪和志哀仪式
三、殡葬服务的社会功能
四、殡葬服务逐步走向“人性化”
五、逝者适度,活人满意——办丧事的学问
六、老百姓全面接受新的丧葬形式
七、观摩葬礼、扫墓是一种教育手段
八、丧葬事业的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
第四章 伟人、名人、平凡人的身后事
一、中央领导人只有毛泽东的遗体没有火化。这违背了他的意愿
二、周恩来骨灰人海,全国人民动容
三、邓小平骨灰撒海——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高尚情怀
四、马季葬礼——享受人民艺术家的待遇
五、永远的“左后卫”姜杰祥
六、人民好教师孟二冬
七、人民好军医华益慰
八、著名影星傅彪
九、人民警官石福胜
第五章 八宝山的变迁与发展
一、褒忠护国祠改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二、八宝山的三个墓区
三、骨灰堂按级别分类
四、八宝山殡仪馆——北京殡葬发展的缩影
五、八宝山已成殡葬标杆
六、高级人才成就现代殡葬产业
七、今日殡葬工风采
八、殡葬业总体发展向上,难掩弊端
第六章 值得关注的“真空地带”
一、临终关怀事业
二、怎样看待“死亡教育”
三、众说纷纭的安乐死
四、丧事纠纷的法律处理
五、丧事礼金分割闹人心
六、北京宠物万,“身后事”难了
第七章 北京殡葬业发展任重道远
一、老百姓期待打破殡葬垄断
二、政府监控市场,制定指导价
三、公益性墓地在北京市推广建设
四、加强沟通,让更多市民了解殡葬业
五、心理咨询师应做好悲伤辅导
六、把“清明经济”搞出中国特色
七、引导文明办丧事,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定都北京,于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个甲子,共和国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过程中,亲历了多少成功的喜悦、顺利的舒畅,以及挫折的伤心和迷惘。然而,我们都已走过来了,我们毕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我们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今天的收获。我们抚今忆昔,怎不激动和感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
文摘第一章 老北京的丧俗特点
丧葬是每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后一道生活仪礼,它是标志人生归宿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人们通过丧礼一方面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追述,另一方面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做出的安排与祝福,所以这一仪礼历来都是隆重、庄严、肃穆的,同时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长亲的传统,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对待丧事,每个子女都不敢掉以轻心,都必须“当大事”来办,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尽最大的努力让老人安息。
大家都听过“红白喜事”一词,它是怎么来的,谁清楚?结婚叫喜事,大家都知道;老北京人管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也叫喜事,谓之“喜丧”。这儿说的“喜丧”,必须是“寿终正寝”,非正常的夭折,不能叫喜丧。老北京人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过去没有柏油马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满族人死后,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第一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满族人不准新媳妇给死者上坟。
北京丧俗文化的演变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由繁琐到简化,由简化到追求高质量、高消费的发展过程。
老北京的丧俗名目繁多,折腾死人,更折腾活人。俗话说,奔赴黄泉不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不容易。老北京的丧事大抵都要经过易箦、小殓、报丧、开殃榜、领执照、成服、选材、转空、大殓、搭丧棚、建灵堂、停灵、接三、伴宿、辞灵、出堂、起杠、出殡、设茶桌和路祭棚、下葬等程序。
在老北京,不管是官宦人家的丧事,还是平民百姓的丧事,都讲究“厚葬”。有钱人家自不必说了,平民百姓遇到丧事也会采取借贷、典卖家产的非常手段大办丧事。这种风俗主要是受儒家倡导的孝道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长辈的丧事办得是否体面、隆重,来衡量子女的孝心,并以此作为子女继承遗产的一个重要条件风气。于是往往出现兄弟互相竞赛、争着多花钱的现象。
老北京,满族人占很大的比例,满族人葬礼中讲究“孝为先”,汉族讲究“重殓厚葬”,中间还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丧事办得隆重的,会举行数日乃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一、满族人丧葬的老礼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