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卓越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出版,中国出版事业,
品牌: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108031228
·条形码:9787108031228
·包装版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三联生活周刊》迎来自己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我们编辑了这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三联生活周刊十年》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编辑推荐期望时代大刊,德国记忆,净土胡同15号与复刊,《三联生活周刊十年》中记载《三联生活周刊》的回忆,心中有我,眼底无他,中年转行第二春,外省青年进北京。
目录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点滴回忆与感想
一场神经病
期望时代大刊
致董秀玉女士的信
“史前史”的一个小片断
德国记忆
向往文化
我的三联生活
1993,那些人那些事
随手一翻,找回一段快乐
见习香港
那一年,三联的生活很灿烂
“生活”漫忆
试刊号:封面故事的故事
“做周刊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
且做且学,且学且做
十年一个轮回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点回忆
心中有我,眼底无他
生活琐记
一层一层浑厚的叙述
离开你,才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
我们那时的理想
生活的开始
迷惑和焦虑
关于《三联生活周刊》二三事
净土胡同15号与1995年的复刊
关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回忆
短暂过客长久缘
就像一个嫁不出去的姑娘
中年转行第二春
生活周刊如何掀起数字化狂潮
逃不掉的缘
卧游
四月的下午不要错过
无法想象没有“生活”
我在“生活”的五年记忆
曾经加入过一个组织
我的编外生活
“生活”带我走进科学和媒体
…人二画三联四年
“三联不错,挺小资的”
继续操练
梦想之旅
如此的富有新意
无法抹去的片段记忆
“生活”的别致景观
“生活”作坊流水账
圆桌旁边一坐五年
一张小画
外省青年进北京
生是“三联”的人,死是“三联”的鬼
一本杂志和它改变的生活
我在生活周刊的日子
一种是活着,一种是“三联生活”
离不开的“三联”
“三联”最糟的记者与“三联”
“三联”与区区的故事
2000年,那真是一个快乐的春天
“生活”:不容易的四年
我要做中国最好的记者
晃晃悠悠来“三联”
在这战斗的岁月里
一个专栏和它消解的生活
“三联”三年
我的“女民工”生活
哦,我曾在那儿!
安贞岁月
“三联”和我的社交恐惧症
一次理想主义的邂逅
我,《三联生活周刊》门下铅笔头
像怀念大学生活般怀念三联生活
寄居三联
两年之痒
社会部的女人和男人们
感触“三联”:身体力行的文字煎熬
我的“圆桌”缘
漫画六幅——为《三联生活周刊》十年而做
王焱/陈曦/李钺/吴洪亮/谢峰
朱德庸
附录:
创刊时期的笔记(1992~1993)
北京报刊业发行状况透视
——见习记者作业之报刊发行调查(1993年8月)
北京报刊发售透视
——见习期作业之一(1993年8月)
为续刊启动提交的设想(1995年8月)
编辑部纪事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人员名单(1992~2004)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余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简洁有效的金钱关系》,这篇文章后来在朋友圈里。
文摘现在出版界盛说“品牌”。我辈有时也被好心的人士列入出版界能维护“品牌”的从业者行列。其实,像我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出版学徒,长期以来,何尝有过“品牌”观念。我们只知道听上面的话,不出上面不中意的书刊。你去自创一个什么东西叫“品牌”,要是不合上面的意,岂不是自找麻烦,自讨没趣?
这种观念,我一直维持到20世纪末。上世纪80年代起编《读书》杂志,“品牌”说似乎稍稍有点露头。但愚鲁如我,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十年光景,才开始想到:在那个叫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招牌下,是不是也该自己设计一点该做的事了。
1992年11月27日,鄙人虚度六十又一,已经不主持三联书店的工作了。这时觉得自己不妨“罗曼蒂克”一些,又仗着新领导的纵容,于是斗胆写了一个意见,报送各方。意见第一段谓:
“中国的著名出版社均有出版刊物的传统。一九四九年以前,商务、中华各有年出十大刊物之说。三联书店更是以刊物起家,无论本店图书出版之盛衰,几大刊物(尤其《生活》杂志)总是由店内主要负责人亲自主办和竭力维持,使之成为本店的一种‘门面’和联系读者之手。本店之三个名称(‘生活’、‘读书’、‘新知’)即为三种杂志之名称,是为明证。据说,胡愈之(一九四九年后的出版总署署长,三联书店创办人之一)始终认为出版社应以办刊物为重点,而以未能在他生前实现为憾。一九七九年筹备恢复‘三联’建制之际,先以恢复《读书》人手,迄今十三年,看来也是成功的。因是,无论从传统经验,还是从当前实践看,出版社办杂志都是必要的(有些国外经验也许更可说明此点)。”
写这段话,‘是读了不少文件特别是店史以后的心得。既有文件和店史支持,于是突然头脑更加发热,居然提出立即要办十个刊物。当时设计的十种是:
(1)《时代生活》(月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新现象展开多角度、多侧面、多学科的报道和分析,侧重点放在促进新的生活方式健康成长之基点上。这实际上是《生活》杂志的现代版。 如果主管机关允许重用《生活》刊名,则更佳。(2)《开放经济*(旬刊)—— 对外报道中国经济之发展,对内指导中国读者如何从事经济活动,即使 人们懂得经济事务之重要以及操作、运行之道,又要防止人们成为单纯 的“经济动物”。(3)《生活信箱》(半月刊)——供一般市民阅读的大 众性刊物,继承K生活》杂志的优秀传统,用亲切的语言以通信形式为 群众排除生活、心理上的种种疑难。(4
……[看更多书摘]
后记在《三联生活周刊》迎来自己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我们编辑了这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在周刊发展的历程中,有许许多多人倾注了心血,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刊物经营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同样值得回顾和思考。希望今后有机会将这方面的文字结集出版。周刊正在成长,恳请我们曾经和现在的同事以及读者朋友,继续给予关注,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