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第2版)
分類: 图书,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综合,
品牌: 何裕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2397572/9787532397570
·条形码:9787532397570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8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癌症只是慢性病,可防也可治!《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和增补,全面汇集了作者30余年来从事抗癌工作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反思,分新观点、新治疗及新康复三部分,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抗癌新主张、新观念,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病例加以佐证,说服力强。2008年《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第2版)》第一版正式出版后,作者受邀先后在国内各地做了近20场“癌症只是慢性病”主题抗癌讲座,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癌症认识革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可谓是功德无量!
作者简介何裕民,生于1952年,浙江义乌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医学辨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全国医学辨证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医学与哲学》、《中医研究》、《全科医学》、《上海中医药杂志》、《医古文》、《实用护理》、《健康世界》等近十份专业刊物及多份高级科普杂志的副主编或常务编委及编委。现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组第一负责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总主编。先后出版《中医学导论》、《差异·困惑与选择》、《心身医学概论》、《中医情志病理学》、《新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心身医学》等专业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科普文章300多篇,涉及多个领域,为多个学术领域的开创者或领航者,如心身医学、中医肿瘤学、医学文化学、比较医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论、医学人才学(教育学)、营养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医学、各家学说、亚健康等。
媒体推荐对于癌症,我们需要的是常存警惕而又能够坦然面对的良好心态,摒弃恐慌心理.树立生活信心,这样才能拥有充实而又自由的人生。
——作者手记
明智的治疗是什么7那就是放弃斩尽杀绝癌细胞的治疗观,放弃”速战速决”、 “药到病除“的幻想,接受“带瘤生存”的现实,以“持久战“为心理预期,以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中
心,根据个体差异,积极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培育体内的免疫活力和器官协同、再生能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期,进而实现康复!
——王一方(医学人文与健康传播学者)
编辑推荐《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第2版)》内容实用,可供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社区、临床及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
目录
新观点 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全世界:每日2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癌症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上升
尴尬的局面:贫癌、富癌皆高发
癌症:擅长自我变异的杀手
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
向癌症宣战
需从应对战略失败中走出
癌症:只是慢性病
寻求共识与3个“1/3”
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有害无益的过度化放疗
诱导分化与凋亡:通过华山天险的新路
远方的呼应
美国与上海的数字比较
杀尽癌细胞,谈何容易
小鼠癌症模型的陷阱
美国FDA官员的反思
癌症只是慢性病
一癌症只是慢性病的两个涵义
对付癌症应像对待慢性病一样
本质:生物体的“内乱”
“1/4”的提示——难以避免的生物现象
癌基因是正常基因
“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癌症非炎症,乃机体“内乱”也
“生物场”理论:“内乱”自有根源
不良精神心理:癌症的“催化剂”
不良生活方式:加剧了“内乱”
让博士却步的"30岁”现象
癌症发展:一个渐进的慢性过程
免疫“监管”下,癌可以长期休眠
权衡:呵护生命优先于征服癌症
记住教诲:“人”比“病”重要
首先,以不伤害为原则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交心”需掏心、倾听、支持与保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实施那些愿意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术
治癌不是修车
我有选择的权利吗
200万为何仍救不了他
化疗药不是巧克力
生存期的预测:最不人道的“科学”
知情同意:一个两难的抉择
关键:在于生存质量
不可企及的治愈理想
目标需要适当调整
活得更好、更长久才是目标
指标,只是一组数字
“乐龄癌”的积极意义
“带癌生存”不是梦
和平共处十要诀
活着就是成功
新治疗 世纪性反思:从“寻找与破坏”到“靶向与控制”
刻骨铭心的2个案例
“战争模式”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别急着开刀——日本专家的新见解
肿瘤临床决策的再思考
“内乱”要靠一步一步调整
慢性病对策:不求速效,但求长期稳定
应从“零和”博弈中走出
“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并重
早、中、晚期有别,短线长期结合
癌症治疗要打“组合拳”
以食平疴者,可为良工
中医药:并未充分发挥优势
中医能否治好癌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确诊后就应及时考虑中医
放化疗减毒增效有中医
无伤害原则:中医治癌的主旋律
12字的中医治癌新方针
治病,求本为上
中医治癌之反思
中西医协同及“大中医与小化疗”
“追穷寇”与踩“点刹车”
老年人用药应“以一当十”
治癌应男女有别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适度治疗:聪明人的最佳选择
可推崇模式:零毒抑瘤加辨证治疗
平民之生与帕瓦罗蒂之死
事实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医
古医案的启示
章院长笑了,AFP正常了
我的目标实现了
肝者,罢极之本
肝癌治疗的“两手抓”
外治:中医学的一大奇招
只有持久,才能佳效
转移复发:别轻言放弃
托尼-莫的绝境逢生
转移癌:远未到“绝境”
“积极”与姑息,导致阴阳两重天
转移癌:需要新的思路
不抛弃、不放弃的典型
切勿轻言“完了”
创造奇迹的“帅哥”
缺乏针对性措施,所以难治
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抗性治疗无效时不妨后退一步
姑息治疗应贯穿于癌症治疗全过程
能否给我指条路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迟到的后悔
无知的代价
生癌不是丑闻
新康复 绝对误区:重治疗轻康复
不可忽略的第二治疗:康复治疗
癌症康复中的倒“U”字型现象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了
调补需文火慢熬
细水长流话关爱
享受工作,享受健康
中医药是实现康复的重要保障
三驾马车:最佳的康复模式
社会支持:康复的重要环节
心身修炼功:不仅仅促进身体康复
饮食习惯:不可忽视的小节
抗癌膳食建议
不同癌症的饮食建议
让食物成为抗癌药物
“粗、淡、杂、少、烂、素”可防癌
“过”与“不及”均为害
胃以喜为补
少吃一口,多活一日
别吃得太好,别吃得太饱
滥补无益
康复期管好嘴,比什么都重要
少应酬,更健康
康复促进:心理、情感和意志很重要
别忽视心理治疗
心态好坏是能否康复的分水岭
圆桌诊疗——消解心理障碍的“佳径”
“增悦”对癌症患者尤其重要
走出阴影,就有阳光
十剂之功,败于病家一怒
难得糊涂,别太认真
我再也没痛过
活得简单些
今天最精彩
善于及时宣泄情感
病的磨砺,何尝不是一种洗礼与升华
“哭”的奇迹
毅力有时比药物更重要
一个让成年人泪流满襟的女孩
夫妻恩爱的力量
我能结婚吗
……[看更多目录]
序言笔者有个陋习,一有空就喜欢写点东西,30年间也“涂鸦”了不下30种出版物。除几本主编教材一印再印、多次印刷和再版外(这是“计划经济”下要求学生使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称得上“书”的很少有多次印或再版的,可见很不受大众欢迎。但本书却着实破了个例——不到4个月,加印了多九不到半年,就有再版需求!而本书,说实话,大多篇章只是笔者有感而发,或应约之作,几年间应各地刊物之约匆匆写就,常常每晚能涂就一二篇。并不像其他一些或许能凑个“著作”或“专著”之类的书,如《现代中医肿瘤学》、《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等,每每是伏案多年,写得十分辛苦。然而,本书即使是有感而发,却也是积感多年,实践且思考30余载的“结果”,同时也切中了社会之需求。看来,社会的需求才是最大的活力所在,
本书激起的涟漪远不止这些。由于本书或相关的“癌症只是慢性病”的新观念,笔者半年内受邀在近10个城市的图书馆、党校或书城作了16次演讲;截至写此稿时,2009年已安排的大中型城市相关演讲近20档。
文摘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笔者亲遇这么一个病例: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2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就拂拂手示意他们退下。私下里想,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3个月以内。而在我们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治下,她丈夫有一定生存质量地生活了整整2年。后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昏迷致死。2个月与2年,正凸显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性的医学之本质的差异所在: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态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因为谁都难免一死。但是,人之本性,莫不喜生而惧死,莫不喜吉而恶凶!
提倡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医务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已经变成了无人性的索取。在市场导向的商业社会,过分技术化、过分商业化,忽视“人”的存在,不能不说是现代医学的尴尬。是医学发展的畸型产物。
有哲人戏说:“19世纪,上帝死了(指科学战胜了宗教);20世纪,人死了(指‘人’被剥夺了精神、情感,只剩下了躯壳)。”其实“医”字的结构内有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患者医治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27%属于伦理问题;8%与法律有关;患者的医疗选择,受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则高达47,5%。动物和人都会患病。动物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可见,我们不能以“科学的满足”来取代“人性的满足”。医生必须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必须对医学作为“人”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性的医学只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患者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工程师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而患者却永远无法接受医生这么说。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