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张爱玲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中国,张爱玲,
品牌: 李欧梵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码:41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6789839/9787806789834
·条形码:978780678983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05年9月8日,是张爱玲逝世十周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八十五周年。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起步于上海,她的代表作在上海诞生。鉴于这些纪念作家的充分理由,笔者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的同事们筹备在该年召开“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性别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研讨会因故未能举行;庆幸的是,海内外“张学”研究同仁始终对研讨会热情支持,这部《重读张爱玲》论文集就是本拟提交研讨会的部分学术论文的汇编。
作者简介陈子善上海市人,1948年出生。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文人事》、《捞针集》、《海上书声》、《陈子善序跋》、《发现的愉悦》、《说不尽的张爱玲》、《迪昔辰光格上海》、《探幽途中》、《素描》、《这些人,这些书》等,编订周作人、郁达夫、梁秋实、施蛰存、张爱玲等中国现代重要作家的作品集和研究资料集多种。
李欧梵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吴晓东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建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高全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计算机软件工程师。
林纬欣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候选人。
陈建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
夏志清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羽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陈钰欣任职于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目录
序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论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
百世修来同船渡——《封锁》的瞬间经验
解读《传奇》中的女性——张爱玲与伊瑞葛来的对话
张爱玲“晚期风格”初探
泛论张爱玲的最后遗作
范烟桥•丁谛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三种诠释
情遇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知识女青年的同性爱再现与“婆”叙事体
轮回转生:张爱玲的中英互译
文化在文本问穿行——论张爱玲的翻译观
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
女人故事:张爱玲的《太太万岁》
张爱玲与电懋
香港电影半生缘:张爱玲的喜剧想象
张爱玲看《秋海棠》及其他——没有硝烟的战争
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离沪前的张爱玲和她的新上海文化界——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
《色,戒》“考”
关于《张人骏讣文》
张爱玲读者言
附录:作者简介
……[看更多目录]
文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窃以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具体落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而言,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张爱玲。这个“发现”可非同一般,至少是部分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和翻译,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学天才,体现了她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到把握,体现了她对战争和人性的洞见,一言以蔽之,体现了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加上张爱玲复杂的个性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在在引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之关注、研讨并进而“重写文学史”的冲动。张爱玲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走红,到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被埋没,到八十年代的“出土”,再到九十年代以降形成的“张爱玲热”,更有从文本诠释、读者接受、文学风尚和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层面深入探讨的必要。
近年来,张爱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张学”也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重读张爱玲》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四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作者来自中国(含内地、香港和台湾)、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家。
1894年7月3日,江苏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一户书香门第诞生了一个男孩,名镛,乳名爱莲,字味韶。在他日后延续了七十三年的生命中,他别署过含凉生、鸱夷、万年桥、西灶、乔木、愁城侠客等各种笔名,但他最为人知的称号还是由南宋词人姜夔《过垂虹》诗中“回首烟波十四桥”一句而来的“范烟桥”。少年时代,他的人生轨迹就是辗转于苏、杭、宁之间,读书就学,求知上进,此外便在家藏浩瀚的古籍书卷中流连忘返。作为北宋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家学渊源,加上资质癖好,文学的因缘已深植于心。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他就读的南京民国大学迁往上海。他没有同迁,而是回乡向表舅钱祖翼学习书法,自此结束了学生时代。
丁谛自然是范烟桥的晚辈,他初降人世的时候,范前辈早已步入文坛,先是模仿著名的南社,在家乡同里发起了“同南社”,于沪、锡等地造成不小的影响,而后年仅十八岁就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入社号为第969号。此后,范烟桥历任八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历史教员、第一女子小学国文教员等职;同时向包天笑主编的上海《时报》副刊《余兴》和王西神主编的《小说月报》投稿,初获成功。1920年9月30日,上海苏州河畔,又一颗终生与文学偕青偕老的种子破土而出,她就是日后文学声望更在他们之上的张爱玲。
1921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