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说禅之2香水海(香水海)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禅,
品牌: 林清玄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2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4325946/9787544325943
·条形码:978754432594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香水海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林清玄说禅之2香水海》讲述香是用来比喻佛法的功德,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一个人解脱了就有如入了香水的大海.无处不是妙香。一个人走向菩提道,正像从贪嗔痴慢疑的咸水中,游向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根八种功德的香水大海,这些文章是希望让人认识那个香水海,不只在须弥山,也在人的自身。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作者简介林清玄,高雄旗山人。
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正式发表作品,才情敏慧,广受文坛瞩目。
30岁囊括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项数十种,其中有:中山文艺奖、金鼎奖、联合报散文首奖……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45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被誉为有声书的典范。世新大学选为十大杰出校友。
50岁完成“人生寓言系列”三百篇,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
52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歌》和《玄想》,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
53岁出版《老先觉的话》,再度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
他从少年到壮年,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随着阅历的广大,体验的深刻,作品不断提升境界。
他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相容,不断创造新局,自成一家之言,被誉为“台湾文化的良心”。
他的文字魅力风靡华人世界,作品多次被编人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中文课本,获颁全球华人文化薪传奖。内地艺文界将其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媒体推荐美丽的辞藻问题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才可以恒久。一切佛法的写作都是在帮人找钥匙。
——林清玄
编辑推荐《林清玄说禅之2香水海》:美丽的辞藻问题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才可以恒久。一切佛法的写作都是在帮人找钥匙。
——林清玄
目录
自序小麻雀的歌声
1 今生今世
2 现代人的禅
3 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4 一粒粟中藏世界
5 如果没有明天
6 大生大死
7 以寻死之心活着
8 茶禅一味
9 坐与禅
10 鸟飞如鸟
11 只管去行
12 自由之灯
13 凡事包容
14 开悟第
15 山水的入处
16 人与境
17 恶人正机
18 恒绿之心
19 一场游戏一场梦
20 师音师心
21 风情万种
22 大洋海里打鼓
23 时光飞逝如电
24 惠心空中境
25 身心调柔
26 沉默大师
27 垂丝千尺
28 我能打大鼓
29 全露法王身
30 大喜过望
31 天下第一神射
32 皮肉与骨髓
33 僧肇的归向
34 宗风与机锋
35 最上乘禅
……[看更多目录]
序言住乡下的时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黄昏或清晨,我喜欢去那里散步。
相思林中住了许多麻雀,总也是黄昏和清晨最热闹,一大群麻雀东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
路过相思林时,我常浮起一个念头:这一群麻雀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们那样无意义地蹦跳、无意义地呼喊喧哗,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念头生起后就灭去了,没有特别去记挂,只是,每走过相思林,那念头就生起一次。
相思林的麻雀偶尔也会数只一群飞到窗前的庭院,跳来跳去,叫一叫,就呼啸过去了。
有一天,黄昏时从相思林散步回来,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见六只麻雀飞来了。
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带着五只小麻雀,长时期对麻雀的观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较瘦、颜色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较浅、身材蓬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
它们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讨论什么事情似的,这时我听到母麻雀与小麻雀的声音竟不相同,大约低了两度左右,略为沙哑。
然后,我看见母麻雀一跃而起,向不远的开满菅芒花的芒草地飞去,非常准确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黄昏的秋风很强猛,使芒
文摘近代高僧弘一大师隐居在山上的时候,他的老友徐悲鸿常到山上去探望他。
有一次,徐悲鸿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发出新嫩的绿芽,心里感觉很纳闷,便向弘一法师说:
“这树死了多年,现在又发芽,大概是因为您这位高僧住到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使它起死回生吧!”
弘一大师回答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深受感动,那枯树发芽,原来是每天浇水的缘故。当然,徐悲鸿的观点也没有错,如果不是高僧,怎么会想到对枯树浇水呢?
这使我想到了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是互相分离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极乐世界则是无瑕的理想世界。因此,一般人信仰佛教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转而希望寄托于来生,这好比在“今生”与“来世”之间筑起一道墙,在墙这边的人由于生活的苦厄,相信翻墙过去,就是鸟语花香、莲花宝树、无忧无虑了。
可是反过头来看,对许多有福气的人,他们住在这个娑婆世界的生活和西方极乐并无两样,他们富贵寿考终其一生,对他们而言,现世与彼岸的界限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