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各时代文学评论与研究,
品牌: 赵黎波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0474148/9787500474142
·条形码:978750047414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一新时期文学批评为选题,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它并探究其内在的一种逻辑理路,以“启蒙话语”为纽带,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价值转型及其当前困境进行研究。面对浩如烟海并层出不穷的文学批评现象,对它们呈现出的问题本身和背后的理论支点进行分析,感知到新时期文学批评在看似“断裂”、“转型”的表象之下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这样一种联系,在此基础上阐释当前文学批评困境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赵黎波,女,1974年3月生于河南渑池。1993年至2000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7年在复旦学中文系学习,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师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新时期文学批评研究。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写作思路
二 历史回顾:启蒙话语与20世纪中国
第一章 启蒙成为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主流话语的原因
一 思想解放大潮的影响
二 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的推动
三 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启蒙价值取向的交相互应
四 知识分子启蒙主体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启蒙话语的历史性聚焦
一 人道主义的论争概述
二 文学批评中的人道主义话语分析
三 主体性理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错位
第三章 启蒙话语的整体特征
一 对“五四”启蒙资源的策略性借用
二 启蒙话语对新时期文学的阐释与遮蔽
三 启蒙话语的现代化迷思
第四章 “启蒙终结论”再解读
一 反思“现代性”浪潮中的质疑启蒙之声
二 后现代理论资源的借用和误读
三 “后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意义指向
第五章 启蒙话语“合法性”批判的意义误区——“新左派”思想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
一 “新左派”思想及其对“新启蒙主义”的批判
二 “重返80年代”:从“断裂说”到“抹平论”
三 由“启蒙”而“表述”:“底层写作”批评的重心挪移
第六章 困境中的反思与重建
一 困境与反思
二 策略与意义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启蒙成为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主流话语的原因
虽然我们不是环境决定论者,但是我们无法否定,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会和它所处的时代有着复杂的联系。启蒙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也正是随着时代语境和知识分子价值立场的不断变化而潮起潮落,理论界对启蒙思潮的反应往往在文学领域中得到直接形象的体现,文学的敏感使它在很多时候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启蒙主义在当代的潮起潮落,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内都醒目可观。启蒙成为新时期之初文学的主流话语,这一点已经成为很多研究者的共识:“在80年代前半期,文化界的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思潮,虽然不可能形成像‘五四’那样绝对的强势话语,但已颇有上升为‘准共名’的趋势。”如用此言来概括“文化大革命”后至80年代前半期的文学批评也是大体不谬的。新时期初期文学和批评之所以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启蒙价值取向,和当时时代大潮的萌动和潮涌显然是合拍的。
后记2004年,而立之年的我考取了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在光华园里度过了我最后的求学生涯。
本书即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论文写作的那段日子成为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生命的煎熬和写作的快乐交织在一起,那种心理难以言说。当论文写作到最后,当我正处在心力交瘁的焦躁之中时,在学校的bbS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最愉快的事情之一,就是写后记。”这句话让当时的我会心一笑。但真的当我终于能够开始写“后记”时,心里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愉快,一种“未完成情结”使我仍然处于莫名的惶恐和焦灼之中。论文是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并不是说它所涉及的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以及论文的逻辑结构而惴惴不安:对于新时期文学批评这样一个整体丰富多变的研究对象,对于启蒙这个理论性和现实性极强的世纪命题,初学者如我,能否触摸和把握它们流动多变的脉搏?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从这种不安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