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式逻辑导论
分類: 图书,哲学,思维科学,综合,
品牌: 武宏志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8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010076863/9787010076867
·条形码:978701007686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非形式逻辑导论》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本世纪蓬勃发展的一种新逻辑一非形式逻辑(informallogic)作了一个全面的概览。细致探寻了非形式逻辑的起源,辨析了其概念含义,评介了这种新逻辑的先驱理论,探讨了该学术领域的核心问题,如论证结构、论证类型、论证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论证形式和谬误等,描绘了该学术领域的当下状态,包括它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并对非形式逻辑的未来作了展望。作者特别将非形式逻辑置于逻辑实践转向的潮流中进行考察,更凸显了这种新逻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编辑推荐非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科第二次重大转向实践转向中涌现出来的逻辑新分支。经过3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在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逻辑理论。这种逻辑的出发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事理性论证所运用的多种论证类型、复杂论证结构和合理性评估标准。非形式逻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的有效工具,任何一个生存于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该也能够从非形式逻辑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改善自己的思考和决策技能,在应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严峻挑战的过程中,渡过难关并提升精神品位。《非形式逻辑导论》作为对论证的系统理论的介绍,以期担当上述重任。
目录
上册
绪论逻辑实践转向中的非形式逻辑
逻辑学的实践转向/2
实践转向中的非形式逻辑/15
第一章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
1.1 社会背景/25
1.2 “新浪潮”教科书/34
1.3 非形式逻辑宣告诞生/43
1.4 批判性思维运动中的非形式逻辑/49
第二章 非形式逻辑诠释
2.1 正名/70
2.2 非形式逻辑诠释/78
2.3 论证逻辑/96
第三章 非形式逻辑的特性
3.1 研究对象:蕴涵VS论证/109
3.2 论证的概念:语义概念VS语用概念/116
3.3 论证类型:一元论VS多元论/121
3.4 论证结构:语法形式/微观结构VS语用型式/宏观结构/124
3.5 论证评估标准:单价论VS多价论/126
3.6 前提:真VS可接受性/128
3.7 论证范例:几何学模型VS法学模型/130
3.8 侧重点:语法/语义VS语义/语用/133
3.9 形式逻辑VS非形式逻辑/135
3.1 0非形式逻辑VS辩证法VS修辞学/143
第四章 图尔敏的实质逻辑
4.1 实质逻辑思想演进/155
4.2 形式逻辑批判/164
4.3 图尔敏模型/178
4.4 图尔敏实质逻辑的意义/192
第五章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
5.1 佩雷尔曼的著述和其思想的哲学基础/201
5.2 新修辞学的主要思想/208
5.3 新修辞学论辩理论的反响/225
第六章 汉布林的谬误论
6.1 汉布林及其《谬误》/237
6.2 谬误研究史梳理/243
6.3 标准谬误论批评/256
6.4 形式逻辑反思/259
6.5 论证及其评价标准/267
6.6 复兴辩证法/275
6.7 汉布林《谬误》的影响/279
第七章 论证
7.1 论证的传统概念/284
7.2 新论证概念的探索/293
7.3 论证的逻辑一语用概念/307
7.4 论证的概念网络/322
第八章 论证类型
8.1 一元论和二元论范式/334
8.2 回溯推理/344
8.3 个案类比推理和引导论证/351
8.4 似真推理和假设性推理/362
8.5 检证推理/372
第九章 论证结构
9.1 论证的辨识/380
9.2 论证的要素和结构/387
9.3 论证的重构/393
9.4 论证结构类型/407
9.5 论证图解技术/422
下册
第十章 论证型式
10.1 论证型式/434
10.2 论证型式的可废止性/446
10.3 论证型式的功能/454
10.4 论证型式的批判性问题/461
10.5 论证型式的经验基础/471
第十一章 论证型式分类
11.1 从论题到论证型式/479
11.2 佩雷尔曼的论证型式分类/487
11.3 黑斯廷斯的论证型式分类/494
11.4 艾宁格、布罗克瑞德和格瑞安的论证型式分类/496
11.5 谢棱斯的论证型式分类/500
11.6 语用一辩证理论的论证型式分类/502
11.7 金泡因特纳的论证型式分类/504
11.8 沃尔顿的论证型式分类/508
第十二章 论证型式分析与评价
12.1 论证型式汇集/519
12.2 分析与评价:实效论证型式/539
12.3 分析与评价:因果论证型式/545
12.4 分析与评价:根据信息源的论证型式/549
12.5 分析与评价:根据比较的论证型式/558
第十三章 论证评估标准
13.1 从正确性标准到RSA标准/565
13.2 充分性/578
13.3 可接受性/584
13.4 相干性/596
第十四章 论证评估与批评方法
14.1 批评理论的论证评估方法/612
14.2 论证评估的概率方法/622
14.3 想象一反例评估方法/632
14.4 图尔敏模型评估方法/638
14.5 新辩证法的论证评估方法/650
14.6 论证批评/655
第十五章 谬误(上)
15.1 谬误研究的大转折/662
15.2 谬误的辩证法理论/673
15.3 谬误的多元形式分析方法/690
第十六章 谬误(下)
16.1 非形式逻辑的谬误论/699
16.2 谬误的认识理论/720
16.3 谬误的新修辞学视角/729
16.4 基于主体推理的谬误理论/734
16.5 语义谬误理论/742
第十七章 非形式逻辑发展现状与展望
17.1 非形式逻辑发展现状/746
17.2 大学逻辑学教学的新格局/763
17.3 各学科中的非形式逻辑/768
17.4 非形式逻辑在中国/787
17.5 非形式逻辑的未来/794
主要参考文献/799
后记/828
……[看更多目录]
文摘早先的非形式逻辑学家认为有三个理由表明有效性要件是成问题的。首先是可能性的推理的存在。归纳推理的存在是对有效性要件的一个隐含的挑战。其实亚里士多德《论题篇》就认识到这种推理,自19世纪以来,归纳推理得到系统研究。不用惊奇,自然科学的发展肯定认识到并非所有推理必定适合有效性的理念。归纳推论从弱到强,不存在非全即无。不过,这个隐含的挑战事实上产生了另一个隐含的挑战:如果承认演绎和归纳是两种推理,那么如何分类道德推理?这就是首先由韦尔曼提出的挑战。其次是有效性的适应性问题。这涉及到从日常语言翻译到符号语言的问题;日常语言包括大量混乱的材料,在转换成符号形式之前必须决定哪些属于论证,哪些不属于;省略前提的问题等。第三是有效性和无效性判断之间的不对称。一个论证A有形式F,它是无效的形式,能得出A是无效的吗?不能。因为存在另一个有效形式F,A也表征它①。戈维尔也曾批评形式演绎逻辑强调评估标准的严格性和客观性而丧失了对现实论证的适用性。演绎有效性标准为简单性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有无效论证是同等有缺陷的,或者某些无效论证通过重构的途径被救赎。演绎论是考察自然论证现象的哈哈镜。对于重构的演绎主义(RD),推理中的所有错误都转化为出现于前提的错误,而不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错误。如果通过演绎论者的眼镜看人们的论证,所有论证看来都是完全的、不完全的或失败的演绎。而发现不能被归约为演绎的新类型论证,如威兹德姆的依据案例的论证和韦尔曼的引导论证②,也表明演绎论的单价论作为一种论证理论失败了。
后记非形式逻辑对中国学界是一个新的领域,人们对它有很多不解和误解。我们期望本书能勾勒出非形式逻辑的概貌,使人们对其问题域和观察论证这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新视角有一个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并能引起年轻学人对它的兴趣。虽然国际学术界研究非形式逻辑问题的文献汗牛充栋,但迄今尚无一本全面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概览性著作。我们不揣冒昧,耗费三年多的时光,试图弥补这一缺憾。本书写作计划有幸系列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08),对我们开展写作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我们自知,终因才智所限,条件所困,使拙作难免错讹或瑕疵,只能期待学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本书由武宏志拟定大纲和写作计划,负责撰写绪论、第一、二、三、五、六、八、十、十二、十四、十五、十六章,并负责全书的统稿。
周建武负责撰写第九、十一、十三章,并参与本课题研究,书稿的审校以及协调出版等相关事宜。
唐坚负责撰写第七、十七章,并参与本书有关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
另外,马永侠教授和杨宁芳博士也参与撰写了本书的部分章节(已在相关章节标明),这里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