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文坛纪事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史,中国,
品牌: 白烨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4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020069583
·条形码:978702006958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08中国文坛纪事》是文学的纪事,也是历史的记录。2008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头。上半年,先是南方的冰雪灾害,随后又是汶川的“5?12”大地震;下半年,先是倾力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后又成功举办北京残奥会。这种举国又举世的大悲与大喜的转换与衔接,基本主导了2008年的社会生活,也深刻影响了2008年的文学与文化生活。有关这些重大事件的文学回响,在“要闻聚焦”和“文情传真”的栏目里,都做了必要的反映。
在2008年间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一直是相当凸显的一个主题。这种回顾与总结,也同样是既检省文学发展的历程,也回思社会演进的进程,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因此,特设了“回望三十年”和“评说三十年”两个专栏,以反映相关活动,也作备考留存。
编辑推荐《2008中国文坛纪事》由白烨主编,特约资讯专家有:雷达、杨匡汉、贺绍俊、林建法、洪治纲、王干、张燕玲、阎晶明。
目录
要闻聚集
“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在京举行
抒写壮举 传递力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总动员
作家火炬手:传递奥运梦想与激情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乌镇举行
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贵阳摹行
“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在深圳举行
中共中央决定李冰同志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
纪念周扬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文情传真
打工作家进北京,其文学创作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作协举行“春之声”抗灾救灾诗歌朗诵会
“5·12”诗潮引起热议
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及其网络文学的异动
职场小说写作热中有忧
三十省作协主席试水网络文学
茅盾文学奖引发热议
现状观察
2008中国文坛回望
我们的尊重与期待——关于抗震救灾诗歌的思考
“骏马”奔腾向前方——评近年少数民族长篇创作
新世纪文学市场化与当代小说创作
当下长篇小说的“有”和“无”
网络作家:从焦虑到坦然
当代文学批评:离学院越近,离文学越远
回望三十年
春风第一枝——1978年前后关于《人民文学》的争夺
《班主任》何以引发巨大反响?
卢新华:命运选择我执笔《伤痕》
叶辛:从《蹉跎岁月》中走来的作家
韩少功:多重文化身份下的三十年感悟
“朦胧诗”得失再思考
对精神滑坡的集体抗衡——陈思和答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若干问题
评说三十年
我们走在大路上——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农村题材文艺创作
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
一个文体和一个文学时代——中篇小说三十年
坚守与变革——新时期散文三十年
报告文学三十年的精彩舞蹈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诗歌美学回顾
三十年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漫评
在行进中更变在更变中自立——文学批评三十年的演进与嬗变
三十年与今天:中国文学在世界
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三十年
研讨举要
发展文艺评论 促进文化繁荣——《光明日报》社专题座谈会简述
打工诗歌:时代与情感的特殊记录——首届中国打工诗歌高峰论坛综述
理论界专家学者纵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艺”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家研讨农村题材文艺作品
在历史的比较中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综述
机遇与挑战:专家研讨三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
百家论坛
我的两个“三十年”
知青文学:文学史上的凝重印记
我的文学三十年
三十年的文学演变
三十年已经过去,我们是否治好了这道“伤痕”?
我的阅读野史与治学归宿
鲁迅的批评观
文化原创力谈屑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人互看
我的作家朋友
宗璞: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作家铁凝
书生李洱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诗人叶延滨
“小女子”迟子建向大作家迈进
“知情人”说谢冕
作家访谈
刘震云:不断把自己归零
徐坤:向现在,向未来
金仁顺:迷恋短篇,追求好故事
蒋子龙:注视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
毕飞宇:转向传统,这是一个趋势
都梁:要给各种口味的人写出一个万花筒
阎连科:把灵魂研做墨汁的人
王十月:从打工仔到作家
史料与忆往
我和胡风二三事
书生夏衍接管上海文坛
人去楼空——怀念许觉民
评奖与评选
2008年评奖与评选
年度逝世文学家
2008年逝世文学家
年度大事记
2008年文坛大事记
编后语
……[看更多目录]
文摘要闻聚集
“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在京举行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内如何找准我国文艺发展的方位,推进文艺创新;对外如何向世界展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国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课题。1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本报联合举行了“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张西南,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艺报》社总编辑范咏戈等有关部门和主办单位领导以及文学艺术界专家学者、新闻界人士近八十人出席会议。
铁凝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铁凝在讲话中说,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内在的活力和创造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中国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积极影响力的确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铁凝认为,处在市场大潮中的作家、艺术家们不能把经济判断直接等同于审美判断,不能放弃文化自觉。新的时代当然应该有血肉丰盈、新鲜可信的中国形象在作家艺术家的孕育中诞生。作家艺术家应该更深入地追寻民族文化和审美精神,以汉语的劲道和神奇塑造出真正有魅力的中国形象。
张西南联系军队的文艺创作实际指出,建国以来近六十年,在大量的文艺作品当中出现了很多很好地塑造军人形象的作品,对于激发民族精神,对于塑造共和国的形象,对于凝聚全民族的意志,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也有一些作品中出现了诸如猎奇倾向、政治上判断失度和情趣品位上的低俗等问题,值得大家反省和认识。在文艺作品中塑造国家形象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课题,是歌颂与暴露、主体与客体、新生与腐败的问题,这些探讨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作家艺术家要继承优良传统,把塑造国家形象作为己任。
陈建功说,“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这个话题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文艺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谓“国家形象”,从本质上说,就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深度。这又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峻切话题。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