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民族史志,
品牌: 罗贤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4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0474739
·条形码:978750047473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民族史纲要》的编写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历史观的指导下,在借鉴有关教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比较全面、系统、简要地阐述了自远古至民国时期中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全书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民族史学科相关理论问题加以论述,以后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分为九章,各章对该时段的民族及民族关系状况分别加以叙述。
作者简介罗贤佑,1945年出生,祖籍河北广宗,汉族。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元代民族史》(独著)、《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合著)、《北疆通史》(合著)、《中国边疆经略史》(合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合著)、《历史与民族》(主编)、《突厥世系》(独译)等著作,以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推荐通过《中国民族史纲要》,能对中国各民族的史迹一目了然,可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国民族史的基本知识,也有助于中国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学科概述
第一节 民族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民族史若干理论问题
一 “民族”的基本概念问题
二 “中国”概念的形成问题
三 中华民族的含义及中华民族“多元” 与“一体”的关系问题
四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
五 民族之间的战争问题
六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
七 以平等原则来研究民族关系史问题
八 “边缘理论”与民族关系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目的及社会功能
一 民族史学的研究对象
二 民族史研究的目的及其社会功能
思考题
第二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 史前与传说时期
二 夏、商、周时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周边民族
一 东夷
二 南蛮
三 西戎
四 北狄
思考题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 秦王朝的统一
二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汉民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一 华夏民族向汉民族的发展、转化
二 汉民族族称的确定
第三节 汉代北方诸民族
一 匈奴
二 乌桓
三 鲜卑
第四节 汉代东北诸民族
一 夫余
二 高句丽
三 挹娄
第五节 汉代西北诸民族
一 氐族与羌族
二 西域诸族
第六节 汉代的西南夷
一 滇
二 夜郎
三 哀牢与昆明
第七节 江汉诸族
一 武陵蛮与长沙蛮
二 廪君蛮与板楣蛮
第八节 百越诸族
一 瓯越与闽越
二 西瓯与骆越
三 南越
思考题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三国政权及其民族关系
一 曹魏与北方各族
二 孙吴与山越民族
三 蜀汉与南中民族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
一 匈奴族“汉”与“前赵”
二 羯族“后赵”
三 鲜卑族“前燕”
四 氐族“前秦”
五 淝水之战后北方少数民族诸政权
第三节 拓跋鲜卑与北魏
一 拓跋鲜卑之起源及代国之建立
二 北魏的建立与发展
三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
四 北方六镇起义及北魏王朝的崩溃
第四节 敕勒与柔然
一 敕勒
二 柔然
第五节 东北诸族
一 沃沮
二 勿吉
三 室韦
四 库莫奚
五 豆莫娄、乌洛侯与地豆于
第六节 西域诸族
一 鄯善
二 伊吾
三 高昌
四 焉耆
五 龟兹
六 于阗
七 疏勒
八 乌孙
第七节 南方诸族
一 蛮族
二 俚族
三 僚族
四 侯族
第八节 民族迁徙与融合
思考题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六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
第七章 元朝时期
第八章 明朝时期
第九章 清朝时期
第十章 辛亥革命后的边疆形势和民族关系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批准于1978年建立的我国第一所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998年江泽民同志又题词强调要“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6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自主设置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2个,是目前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所研究生院。建院以来,她已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已成长为国家高级干部,有的已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实践证明,办好研究生院,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文和社会科学人才,不仅要有一流的导师和老师队伍、丰富的图书报刊资料、完善高效的后勤服务系统,而且要有高质量的教材。
20多年来,围绕研究生教学是否要有教材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论。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迈上了规范化轨道,故而教材建设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研究生院虽然一直重视教材建设,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研究生教材建设未能跟上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文摘至赞普墀德祖丹在位时,在经济制度方面又做了不少改进,如将土地划为禄地和灰地两种,按土地的肥瘠分别征税。农牧民的户口册先为粉红色,后换为黄册。士兵另立灰册,表示士兵开始职业化,不再是兵农合一了。这些措施对吐蕃社会经济向着封建化方向迈进起到加速作用。墀德祖丹赞普时,封建领主制业已成为吐蕃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即土地为以赞普为首的贵族集团所有,平民在划定的田地里进行耕作,向土地所有者缴纳赋税,并服各种徭役和官差。
(二)习俗
以农为主的吐蕃居民,以小麦、青稞为主要食物,居住在高至数丈的平顶房内。以牧为主的吐蕃居民,则以食肉饮酪作为饮食方式。在牧区,一般人所住帐房称“小拂庐”;贵族居住的帐房称“大拂庐”,广可容纳数百人。吐蕃实行掩埋尸体的殡葬习俗,并起有坟冢。赞普去世,随从臣仆皆自杀以殉葬,赞普随用衣物全部葬入坟冢内,并在墓前造一大屋,竖立木柱,种花植树,作为祭祀的场所。贵壮贱老是吐蕃社会习俗的一大特点,原因是青壮年是社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也是战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吐蕃以战死为荣耀,以病终为耻辱。累代战死者,视为“甲门”;临阵脱逃者,在其头上悬挂狐尾以示羞辱,不得与常人为伍。
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小盟宰杀羊、犬、猴;大盟宰杀马、牛、驴。届时,赞普率领群臣信誓旦旦:上下同心,共保王室,谁如背盟,将粉身碎骨,如同被宰杀的畜类一样。这种盟誓,实际是一种用浓厚宗教色彩笼罩的政治活动。
(三)宗教
吐蕃原来信奉本教(又译为“苯教”、“钵教”、“钵教”,俗称“黑教”)。本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风、山川等自然物。本教尤其强调世系传承,崇拜祖先的业绩。据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本教的发展经历了笃本、伽本和觉本三个时期。笃本和伽本称为黑本,觉本称为白本。白本是本教的主流派。
自松赞干布迎娶笃信佛教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佛教开始传人吐蕃。当时逻娑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等佛教寺院,两位公主携带人藏的佛像分别安放其中。但当时佛教在吐蕃尚未广泛流行,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本教。随着墀德祖丹迎娶唐朝金城公主,汉地佛教进一步传人吐蕃,在吐蕃地区又修建了更多的寺院。同时,因大食东侵造成中亚动乱,于阗等地大批僧众流入吐蕃,墀德祖丹均予以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