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体验(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教你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禅,
品牌: 圣严法师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1329016/9787561329016
·条形码:978756132901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禅的体验》包括禅宗的历史、禅修的具体方法、禅修的开示和指导三部分,是圣严法师指导禅修的重要著作。
圣严法师从禅宗的历史源流对禅宗做了清晰准确的介绍,不仅有印度的禅法,还有中国达摩、六祖、马祖、临济、赵州等人的法门及宋后流行的看话头、参公案、默照禅等。
结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圣严法师介绍了大小乘通用的调身、调息、调心的各种法门,对如何开悟及悟境做了指导,对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指出了纠正的方法,很适合初学。通过这些方法,最高可以进入无的境界,其次可以得定,获得身心的轻安,至少可以强健身体。
作者简介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5日圆寂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编辑推荐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宋)青山惟信禅师《上堂法语》
坐禅是健全人生、建设社会、改善一切环境的最佳方法。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对周遭的一切环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认识。
坐禅是发掘并发挥人类潜在智能和体能的最佳方法,所以透过禅的训练不难把普通人改造为杰出的伟人,将天赋低的人变优秀,体魄差的人变强健;优秀者使之更优秀,体魄强健的变得更强健,使人人皆有成为完人的可能。
目录
目录
第一篇禅的体验
不可思议的禅
禅的源流
禅的入门方法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中国禅宗的禅
禅的悟境与魔境
明师难遇
第二篇 调琴
舍
调琴
话头·公案·机锋·转语
佛·众生·无明
轮回与涅槃
无我的四相无得失心
禅定·禅·神秘主义
第三篇 禅
前言
佛教的基础思想
坐禅的功能
从小我到无我
公案
禅病
拜师
师徒之间
第四篇 禅七开示录
农禅寺第四十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七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八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附录:禅修疑难解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不是禅师,也没有准备做禅师,只是由于因缘的牵引,在1975年底到了美国之后,除了讲说之外,有人希望我能教授一些修持的方法。在国内,所谓修行,大致不出乎持戒、持斋、持咒、念佛、读诵经典及礼忏拜佛等,以求功德、求感应、求生西方为主旨。但在美国则多要求获得亲身体验的实际利益,所以不是日本的禅,便是西藏的密,很少有人热心于持戒及念佛。我本身于中国大陆的禅寺出家,却因出生太晚,离开大陆之时,尚未具有住进名刹禅堂的资格;虽然直到我闭关六年出山为止,经常以打坐为日课,但真正禅堂的生活规范、宴默与棒喝等的体验,是在到日本留学之后。因此有人以为我所教授的是日本禅。
其实,我在美国所教,虽然名之为禅,但既不是晚近中国禅林的模式,也不是现代日本禅宗的模式,我只是透过自己的经验,将释迦世尊以来的诸种锻炼身心的方法,加以层次化及合理化,使得有心学习的人,不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资禀的厚薄,均能获得利益。经过四年的教学经验,我这一套综合性的修行方法,不但对于美国人有用,对中国人也一样有用。可见人无分东西,法无分顿渐,根器无分利钝,但看教的人和学的人是否用心而定。所以我在纽约自创禅中心,在台湾北投的祖庭——文化馆,也不断地举办禅七。
文摘②随息,将心念随着呼吸进出,息至何处,心亦随之到何处。吸气时,心随气人,逐步由咽喉、心胸、脐轮,乃至直到足趾,呼气时,心随气出,渐渐由近至远。
③止息,观想息风,初住鼻口,次住咽喉,次住心胸,次住脐轮,乃至住于足趾。
④观息,息风到达任何部位,都能审究观察。
⑤还息,又名转息,转此呼吸,观想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的四念处,用来对治凡夫通病的常、乐、我、净的四颠倒。
⑥净息,一切烦恼尽除,证得圣果之谓。
十六特胜:此亦是呼吸法的一类,《修行道地经》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即是:1.数息增。2.数息减。3.数息时动身,即知有问题。4.数息时身体怠惰沉重,即知有瞌睡的问题。5.数息时生起欢喜心,即知有问题。6.数息时生起安乐心,即知有问题。7.数息时,观照诸种想及念,了了分明。8.数息时虽起诸种想及念,皆柔顺于数息的功夫。9.数息时自心所感觉明了者,即时知道。10.数息时,若心欢悦立即知道。11.数息时,若得心定,即时知道。12.数息时,心得解脱,立即知道。13.数息时,洞见息是依于无常,即时察知。14.数息时,观察息之起灭不已而得离欲之心者,立时知道(离欲界即将入初禅)。15.观见气息灭尽,即时知道(将入第四禅)。16.数息时,观见气息灭尽,离欲清净,趣向解脱道,立即知道(将离三界生死)。
可见,六妙门与十六特胜,都是以呼吸法来达到禅定乃至解脱一切烦恼的目的的。
后记第一篇禅的体验
不可思议的禅
禅的源流
禅的入门方法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中国禅宗的禅
禅的悟境与魔境
明师难遇
第二篇调琴
舍
调琴
话头·公案·机锋·转语
佛·众生·无明
轮回与涅槃
无我的四相
无得失心
禅定·禅·神秘主义
第三篇禅
前言
佛教的基础思想
坐禅的功能
从小我到无我
公案
禅病
拜师
师徒之间
第四篇祥七开示录
农禅寺第四十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七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八期禅七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附录:禅修疑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