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侯仁之文集)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理论,
品牌: 侯仁之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08029499/9787108029492
·条形码:978710802949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侯仁之文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三十八篇作品,反映了作者在躬亲践行中的深思卓识。
作者简介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侯仁之,1911年12月生,山东恩县人,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目录
序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十年来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刍议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与文物考古工作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地理学概述
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环境变迁
历史地理学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
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
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从考古发现论证陕北榆林城的起源和地区开发
居延和阳关地区沙漠化的初步考察
我国西北风沙区的历史地理管窥
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
榆林城:从万里长城上的军事重镇到“绿色长城”上的治沙前哨
沙行小记
沙行续记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地理学史
清代杰出的治河专家陈潢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序言
郦道元与《水经注》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序言
徐霞客——石灰岩地貌考察的先驱
纪念作为时代先驱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顾炎武——把地理研究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启蒙运动思想家
在所谓新航路的发现以前中国与东非之间的海上交通
《历史地理》创刊号发刊词
关于在新修地方志中增加“地理变化”的一点意见
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变迁
历史上海河流域的灌溉情况
邯郸城址的演变和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
承德市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它的改造
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
建议我政府尽早参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仁之和我相识在七十五年前的燕园。我于1931年先入燕京大学历史系,仁之晚我一年入学。在位于适楼(现名俄文楼)一层的西南角的那间课室里,我们听洪业(煨莲)教授讲授“史学方法”。共同的课业和志趣使我们逐渐接近,课余有时在适楼南门外会面,而最常去的地方自然是图书馆。从图书馆出来,仁之总是先送我回到女生二院,再返回未名湖北岸的男生宿舍。
从1932年作为新生踏进燕京大学校门起,仁之在学贯中西的洪业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启发下,一步步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清初学者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所提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仁之的学业探索。1932年顾颉刚教授开设了“中国疆域沿革史”这门课程,探讨历代疆域和政区的演变,后又发起成立以研究古代地理沿革为中心的“禹贡学会”,设在位于燕大东门外蒋家胡同3号寓所。仁之在这里参加过学会的活动,聆听过顾先生的教诲。学会的同名刊物《禹贡》半月刊也于1934年3月出版,成为交流学习心得和信息的学术园地。仁之学生时期在《禹贡》上先后发表过十余篇文章。
1935年长江中下游大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深受震撼,写了《记本年湘、鄂、赣、皖四省水灾》一文。由此,他开始关注历史上水利的兴修并阅读水利史的典籍。他的学士论文便是关于清代黄河的治理,题目选为《靳辅治河始末》。
文摘近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进一步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在这方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领导下的文物考古工作,是很突出的。它结合长江水利建设的要求,不只是进行了广泛的古迹文物的保护工作,更重要的是还有计划地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从而开拓了直接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的道路。例如,通过三峡黄陵庙的碑刻题记和古建结构,查明了三百五十多年来历史洪水的情况,从嘉陵江心白鹤梁上的石鱼水标和160余段古代石刻,获得了一千二百多年来72个年份的枯水记录①。这些历史水文资料,为当前的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如果参加这些工作的同志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的目标,客观上早已存在的这些古迹文物,也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这也说明,有一些古迹文物,如果只是孤立起来看,或许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历史价值或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但是如果把它和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就常常有助于解决一些除此以外还难于解决的问题。
以上的事实还说明,文物考古工作在探讨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方面,也同样是可以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工作者,我深切感觉到,在探讨现代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文物考古工作者参与协作,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就很难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