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微观文化)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宗教神话与传说,
品牌: 林巳奈夫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08028867/9787108028860
·条形码:978710802886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微观文化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是系统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兽面纹与中国诸神之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兽面纹为何物谈起,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的兽面纹、人面纹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兽面纹的形成与变化、普通兽面纹和复合兽面纹以及珍贵兽面纹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等。书中有大篇幅的图片供参照,从具体而微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
这是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巳奈夫为读者留下的最后一本专著。
作者简介林巳奈夫,1925年5月生。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文学博士。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考古学会及日本学士院会员、著名考古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出土文物的鉴定、审评、年代鉴别、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专攻青铜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考古。成就主要表现在利用现代考古的类型学理论对铜器、玉器进行分析,并与甲骨、金文及中国古代文献相互参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颇为考古学、文字学、神话学、美术史学者所关注。2006年1月1日,在神奈川的家中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岁。
编辑推荐《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以各地、各时期出土的实物为例,集中讨论饕餮兽面纹样,并追溯他们的生成、演变与意义。《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图文并茂,从具体而微之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书中有大篇幅的精致图片,既有纹样的局部照片,也有拓片与线图,与文字参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细节阅读的需要。
花间十六声
孟晖著,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
李零著,庵上坊——文字、口述和图像
郑岩汪悦进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
阮义忠著,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
[瑞典]林西莉著,鹊华秋色——赵孟叛的生平与画艺
李铸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兽面纹为何物
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兽面纹
第三章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周时代的变化
第四章 兽面纹的形成
第五章 珍贵的兽面纹
第六章 复合兽面纹
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代及以后
后记
译后记
忆念林巳奈夫先生(代跋)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五六千年前,中国人相信祖先的神灵掌握着人的命运。据说,那时候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取悦神灵和赢得战争。人们极力讨好神灵,以期保佑自己在战争中获胜。直到现在人们仍然热衷于供奉神灵,也就是祭祀。当时,祭祀用的青铜器上都注明是为了祭祀祖先某某而铸。不过,为了取悦祖先而煞费苦心准备的酒食中,如果发现稀奇古怪的虫子则是可怕的事情。因此,为了守护每一个饮食器具,就在其上镶嵌祖神像,个个面目狰狞。
在很久以前,笔者就思考青铜器的纹饰究竟为何物。可以得到确认的野兽要素有虎耳、水牛角、象鼻等(图1-1,动物标志,详释见后文)。在青铜器上可以看到虎牙、虎爪、水牛角、象鼻等这些来源于野兽的形象。笔者认为,当时的人们在青铜器上装饰纹饰是为了渲染所绘怪兽的恐怖性,并借此来驱除邪恶。
文摘第一章 兽面纹为何物
兽面纹以前都是用“饕餮”这一复杂的文字来表示的,这两字并不常见。翻开字典,这两字含有“贪食”之意。公元前3世纪一本名为《吕氏春秋》的书,其《先识》篇有着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自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在大约八百年前的宋朝年间,曾兴起一股收集古青铜器之风。其青铜器图鉴中有很多关于“饕餮”的青铜器纹饰。…正如当今的日本人故作潇洒地滥用片假名一样,那时的人们使用饕餮这样的古语,无非是想卖弄自己的学问,因此,并没有人真正打算考证殷周时代的纹饰与“饕餮”这一称呼之问有何关联。
以前,某博物馆要举办一个铜器展览会,考虑到参观者可能看不懂传统器具的种类名称,便将簋、鼎等词翻译成了日语“*”、“三足*”。谁知不仅不受欢迎,反而招致了许多批评。人们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不管看懂与否,能够欣赏这些器具所体现的古老气息也是不错的。由于本书并非为思想陈腐(见谅)、有古铜器癖的人所写,因此笔者认为,把器具名称译为日语应该可以接受吧,不过,如果用“*”、“三足*”之类的话来说明,则未免有哕唆之嫌。
兽面纹,这些几乎可以与魑魅魍魉相匹敌的东西却出人意料地井然有序。其部分名称如图所示(图1-1)。目与耳应该不成问题,那么,从额头至鼻际之间的扇形细长物是什么呢?笔者将其命名为“蕝”。所谓的“蕝”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各国诸侯拜谒天子时,作为标识树立于各诸侯所站位置的一种旗帜的旧称。大兽面上的该部分与甲骨文(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的殷代,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的“舌”字形状相同,由于“舌”、“蕝”(参照图1-5)的声部相同,便用与“舌”同音的“蕝”来命名。小兽面上通常没有表现“蕝”,所谓的小兽面是指在容器肩部、把手顶端、鼎足尖端等处装饰的小型兽面,通常为浮雕。大兽面指的是在容器腹部等主要部位装饰的平面兽面(关于虎耳、水牛角等野兽要素为“动物标志”的论述,详见后文)。仔细观察一下大兽面不难发现它的形状是严格对称的。并且在此笔者还要提醒读者注意这种制作方法与器具制作技术是密切相关的。
以兽面纹作装饰的主要是殷和西周时代(公元前20世纪中期-前10世纪初期)的青铜容器。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铜相比,硬度大、便于铸造。不过,由于青铜很难像铜那样可以用锤子击打延展来造型,所以造型的方法只能靠浇铸。所谓浇铸是指将金属熔化后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