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正定:有定力的人不会失败

分類: 图书,心理学,综合,
品牌: 蓝梅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1328117/9787561328118
·条形码:978756132811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正定是以正念为前导的禅定,可以进入非常深而有力的层次。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所使用的便是正定法门。在佛教中,修行者可以在正定中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而在世俗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这种专注于一心的练习来培养自己坚固的定力,从而培养笑对人生成败得失的平和心态。
《图解正定》以巴利文经典《大念处经》和《清净道论》为底本,巴利文是佛陀时代当地的大众语言,据说佛陀当年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因此巴利文经典被小乘佛教认为是佛陀最纯正的教法。《图解正定:有定力的人不会失败》从中整理出正定的系统修法与辅助修法,并特别插入了100多幅寓意深刻、禅味浓厚的生动图解,为您全面揭示培养定力、快乐生活的修心法门。
编辑推荐佛陀用以悟道并亲自传下的纯正法门,培养定力,断除烦恼,开辟快乐与成功之道。
源自佛陀的智慧,撷取佛教经典中抚慰心灵的良方,古老的佛教修持法门,与现代心理疗法相结合,诞生一系列现代修心法,让心灵回归本性的平静祥和“修心坊”系列丛书,一本书介绍一种修心法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寻觅心灵的乐土。
目录
正定:释迦牟尼开悟的转折点
编者序:修行正定,与快乐、成功同行
本书阅读导航
第一章 正定:通往解脱的不二法门
1.一个经常听到的名词:禅定
2.我们为何如此辛苦:人人需要体验禅定
3.禅那、静虑、三昧、三摩地:禅定的真实内涵
4.与禅定有何联系:本书要讲的正定
5.四圣谛的实施之道:四圣谛与正定
6.八正道的最高一层:八正道与正定
7.佛教学说三大板块之一:戒、定、慧三学中的定
8.与定慧相通的概念:佛教中的止观
9.与正定有关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第二章 正定的利益:修炼世间的智慧与出世间的解脱
1.正定悟道的典范:释迦牟尼佛
2.明心见性、悟道证果的基础:定
3.正定的境界:沉到河底的一颗卵石
4.正定时的心:觉知的“佛陀”
5.正定的目的:看清实相
6.发现奇迹:在正定中观察世界
7.一切即一:在正定中觉知无穷世界
8.断尽烦恼:在正定中洒脱前行
9.定力养成:用正定成就事业
第三章 修定的基础:前行
1.修定的资粮:修定前的准备工作
2.修定的姿势:七支禅坐
3.正定的状态:让心安住于当下
4.调伏心识的基本功:九住心
5.六根训练法之:眼色法
6.六根训练法之:耳声法
7.六根训练法之:鼻息法
8.六根训练法之:身触法
9.六根训练法之:意识法
10.小乘禅法的基本功:六妙门
11.最殊胜的数息观法:十六特胜观
12.通观息、色,心的方法:通明禅
13.以正念入定:四念处
14.清净的戒行:四正勤
15.以定力摄心:四神足
16.增强心灵上的能力:五根与五力
17.导向觉悟的心灵元素:七觉支
18.获得正定的必经道路:八正道
19.从此岸到彼岸:六度
第四章 正定概说:四禅八定与四梵住
1.何谓正定:佛陀在《大念处经》中的开示
2.超越欲界的禅定:四色界禅
3.色界禅的前行: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未到地定
4.十功德与十六触:色界初禅
5.喜俱禅:色界第二禅
6.乐俱禅:色界第三祥
7.合俱禅:色界第四禅
8.超越色界的禅定:四无色界禅
9.无色界第一禅:空无边处祥
10.无色界第二禅:识无边处禅
11.无色界第三禅:无所有处禅
12.无色界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禅
13.超越四无色界禅的禅定:灭受想定
14.提升禅定境界的道德禅观:四梵住心
第五章 越超欲界:四色界禅的修法
1.四念处:通往正定的渡桥
2.破除对“净”的执著:身念处
3.破除对“乐”的执著:受念处
4.破除对“常”的执著:心念处
5.破除对“我”的执著:法念处
6.专注于入出息的修行:安般念
7.安般念的三种定: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
8.三种禅相:遍作相、取相与似相
9.五种控制心的力量:五根
10.色界初禅的体验:五禅支与五自在
11.色界第二禅的体验:内净、喜、乐、一境性
12.色界第三禅的体验:乐与一境性
13.色界第四禅的体验:舍与一境性
14.逐一辨识身体的每部分:三十二身分
15.一种不净观:白骨观
16.十种遍禅之一:白遍
17.其余几种遍禅:地、水、火、风、空遍与光明遍
第六章 超越色界:四无色界禅与四梵住的修法
1.专注于无边虚空相:空无边处禅
2.专注于无边识相:识无边处禅
3.专注于无边识相的不存在:无所有处禅
4.专注于无所有处心的宁静:非想非非想处禅
4.培育慈心观的第一步:以自己为对象培育慈心
6.培育慈心观的第二步:对所爱的人散播慈心
7.培育慈心观的第三步:对所恨的人散播慈心
8.培育慈心观的第四步:二十二类遍满慈爱
9.培育悲心观:愿他人解脱痛苦
10.培育喜心观:随喜他人的快乐
11.培育舍心观:建立对他人的平等舍心
12.护卫修行者的四种方法:四护卫禅
13.四护卫禅之二:佛随念
14.四护卫禅之三:不净观
15.四护卫禅之四:死随念
第七章 修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脚感麻痛的对治:选择最适宜的姿势
2.头感重压、呼吸困难的对治:按摩身体,用心观想
3.散乱的对治:专注呼吸,心系一念
4.昏沉、沉没的对治:迅速觉知,观想光明
5.掉举的对治:提起正念,放缓定心
6.出现幻象的对治:具足正见
7.烦燥不安的对治:拜佛、深呼吸、数息
第八章 正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的自我调控法
1.心在静坐中沉淀:正定疗法与焦虑症
2.在呼吸中放松:正定疗法与神经衰弱
3.每天入定10分钟:正定疗法与办公室综合症
4.系缘光明,放松身心:正定疗法与考前综合症
5.在静坐中放松:正定疗法与神经性头痛
6.在正定中看世界:正定疗法与抑郁症
7.慈心遍满,轻松入眠:正定疗法和睡眠障碍
8.控制情绪,增强定力:正定疗法与歇斯底里症
……[看更多目录]
序言2500多年前,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突然发现,世上原来存在着生、老、病、死四大根本痛苦,敏感而仁慈的太子想要获得从中解脱的方法,便离开皇宫.出家修行。他先后跟从印度几位高人修行禅定,并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苦修,却仍不得解脱。最后,他以正念为前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以无上定力降伏了内心的欲念与烦恼,最终证得涅槃——从此,世上有了自觉觉他的佛陀,也有了一种培养定力的殊胜方法——正定。
正定是佛教中特有的一种禅定法门,作为佛教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中的最高层次,正定具有如下三个特点:正定总是善的,它以正念为前导,并且可以进入非常深而有力的一心层次。正定包括九次第定,又称为四禅八定与灭受想定。所谓四禅八定r即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禅。色界四禅是超越了欲界的禅定,在色界禅中,人已经摆脱了粗重的欲望和烦恼,养成了较为坚固的定力;而无色界四禅则是超越色界的禅定,在无色界禅中,人连细微的烦恼也逐渐摆脱了,定力已经坚不可摧;灭受想定是超越了无色界的禅定,在灭受想定中,人几乎摆脱了所有的烦恼,已经生出极大的智慧,但还未证得正等正觉。在灭受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即可证得涅槃。
可见,修行正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断尽烦恼、培养定力、生起智慧的过程,也是一一个不断打开胸襟、让自我与世界和宇宙充分交流的过程。试想当心是安定、平静与专注时,阻碍快乐的烦恼障碍都将无从生起。
文摘插图:


第一章 正定:通往解脱的不二法门
1.一个经常听到的名词:禅定
佛教文化不仅浸润了世俗生活,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稍微接触一下佛教文化或传统文化,就会发现“禅定”这个词一再出现。那么,什么是禅定?
什么是禅定
禅定,是先民们发明的一种自我锻炼心智的方法,后来被多种宗教用作修炼之道。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教、耆那教、瑜伽、佛教,中国的道教,都使用过、使用着这种心法。其中,佛教的禅定之学最为博大精深,以至于现在一说到禅定,大家就默认为是指佛教禅定。
禅定,属于佛法“三学”中的定学。所谓三学,包括戒、定、慧,又名“三无漏学”。其中,戒学是持戒,以止恶扬善,持戒才能生定;定学则是以禅定来进入静缘息心的境界,修定才能发慧;慧学则是以智慧破惑证真,了脱众生的生死。定学是三学中的第二阶段,是了脱生死的必经过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佛教禅定第一人
佛教禅定的第一人,当然是释迦牟尼佛。他悟道之前,曾经跟随外道高人修持过几年,发现不能得到根本解脱,便放弃了。又独自苦修,每日只吃一麻一米,这样坚持了六年,仍不能得大智慧,便休养好身体,在恒河岸边的菩提树下静坐,进入禅定。于是,在六天六夜中,得到四禅八定、六神通、意生身,终于悟道。所以,他在指导弟子们修行时,多次说到禅定。他在《圆觉经》中说:“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可见禅定的重要性。
禅定的作用
所有要获得大解脱大智慧的佛教徒,全都要修行禅定。如佛的儿子罗喉罗(他跟从父亲出家,是佛教第一个小沙弥)实修悟道的方法便是禅定。《增壹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中就讲述了释迦牟尼指导罗喉罗实修禅定的过程。罗喉罗遵照释迦佛的教诲在安陀园的一棵树下修定,获得了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境通、漏尽通等六神通,证得罗汉果位。释迦牟尼对他的评价很高,因为他的修行过程和诸佛的修行过程一样,完全遵守了正道并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