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上峰顶:捷安特与刘金标传奇
分類: 图书,汽车与其他道路交通工具,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
品牌: 魏锡铃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7293780/9787807293781
·条形码:978780729378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骑上峰顶:捷安特与刘金标传奇》作者采访巨大集团与刘金标10多年,通过敏锐观察、深度访谈,精心撰写其创业和发展历程,用心提炼经营管理思想和创业理念,揭开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很多人都听过“GIANT”(捷安特),甚至以为这是欧美国家的自行车品牌。事实上,“GIANT”是由台资企业——巨大集团所打造的品牌,在集团董事长刘金标带领下,成功将“GIANT”推向国际舞台,巨大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公司。2008年,产销自行车520万辆,集团营收达80多亿元人民币。2008年“GIANT”的品牌价值2.82亿美元。选骑“GIANT”自行车的选手,在2002、2004至2006年四度勇夺环法自行车大赛团体总冠军。
作者简介魏锡铃,中国台湾《经济日报》资深记者,追踪报道巨大集团10多年,曾与同仁共同获得“2001年花旗财经新闻奖”一等奖。
编辑推荐《骑上峰顶:捷安特与刘金标传奇》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
目录
第一章 不再驿动
出现人生与事业转折点
艰苦的创业历程
默默耕耘,等待峰回路转
第二章 创业维艰
自行车不继续踩,一停即倒
日商拒绝握手
通宵装箱,流汗五六年
第三章 台湾第一
30分钟的约会
中国台湾成为自行车王国
出口跃居台湾之冠
股票上市为重要里程碑
捷安特市占率持续提升
第四章 自创品牌
订单过度集中世稳公司
世稳公司突转往大陆投资
新品牌自行车乏人问津
捷安特造就巨大王国
GIANT品牌价值2.11亿美元
世稳公司两度申请破产
品牌要具有独特格调与价值
第五章 全球布局
实行全球运筹分工策略
赴荷设厂,抢攻欧洲商机
美国之路荆棘多又多
首度到东欧考察市场
投资收益有如金母鸡
赞助车队的营销策略
赞助德国T-Mobile车队
TCR碳纤维车是制胜武器
GIANT品牌与ODM并重
第六章 华东设厂
修筑国际竞争防波堤
评估决定落脚江苏昆山
内外销并重的经营策略
选派种子团队登陆打拼
捷安特品牌成为营销优势
泉新金属新兵入列
用伊的土,糊伊的壁
自行车业的未来在两岸
第七章 大陆商机
庞大新兴市场已形成
营销据点近个
以3个品牌区隔市场
再派刘涌昌去大陆打拼
举办两岸万人单车行
到成都、天津建立新基地
电动自行车商机可期
朝在上海挂牌努力
第八章 投资台湾
总部在大甲的跨国企业
两岸竞合,力求差异化
专注本业,分享市场大饼
巨瀚科技备受注目
世稳GT案,业界损失大
增值减量,顺利度小月
整合推展A-Team计划
导入丰田式生产管理
A-Team之道更加宽广
第九章 国际竞合
不能单看台湾厂的报表
取得日本穗高股权
曾与福特合制电动车
不选顶级对象合作
高盛证券曾为大股东
自行车成为台湾标志
美伊烽火中访东欧
林信义建议师法巨大
找对的人去做对的事
建构独特的“GIANTWay”
第十章 创新价值
舒适车设计突破传统
引导更多人骑乘自行车
一万美元的TCR纪念车
注重研发,不复制他人
连获国际或地区性产品形象等奖项
TCR碳纤维车设计受肯定
申设研发中心获准
巨大追求唯一,而非第一
“欢笑曲线”创造经营价值
第十一章 快意骑士
骑乘自行车,身心平衡
大力推展自行车运动
希望台湾成为自行车岛
让干部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业界巨人,谦谦君子
正派经营,股价稳健
曾说巨大股价委屈
获蒋震杰出企业领袖奖
第十二章 世代合作
在水都订创业飞跃计划
当年精简人员见真情
研读《杰克·韦尔奇领导词典》
英语成为公司语言
未来的动向受关注
世代交替的序曲
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
附录巨大集团大事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不再驿动
1934年7月出生的刘金标,到1972年时,刚满38岁,正当接近不惑的青壮年纪。那年,对他的事业、后半生,乃至于台湾的自行车产业发展,都是关键的一年,因为全球最大自行车公司由此创立,且将台湾的品牌带向世界。
其实,刘金标从高工毕业,踏出校门的第一个20年,前后已做过几个工作、投资一些事业,但还没有交出真正的好成绩。
刘金标生于台中县沙鹿镇的商业世家,父亲与曾任台湾省议长及台中商业银行董事长的蔡鸿文,当过4届省议员、大裕产业公司董事长的洪挂等人时相往来,并投资大裕产业、泉泰食品等。
大裕由中部海线知名的洪氏家族创立,业务包括食品罐头、面粉等,在彰化、虎尾、新营及凤山等地设有工厂,长期经营稳健,曾风光多时;股票上市后,经营权移转,更名为顺大裕,纳入广三集团版图,但因“广三案”'下市。
进入社会后,刘金标先到父亲参与投资的大裕产业上班,在凤山、彰化厂服务,前后大约有7年的时间,当过厂长。
离开大裕,他投资螺丝钉、碳酸钙、电解马口铁、木箱事业,也卖过从日本进口的鱼精(鱼饲料)等产品,但成绩不尽理想。后来,在龙井海边全力投入养鳗事业,不想1969年的中秋节前后,艾尔西及芙劳西台风接连来袭,堤防冲毁、海水倒灌,他的养殖池连同鳗鱼大量流失,损失不赀。
台风夜,刘金标在狂风暴雨中开车逃离养殖池,回到沙鹿家中,全身几近瘫痪地呆坐在沙发上,几乎失去了知觉,心里直呐喊:“这次,被天公倒去了!”他说,那次实在赔得很惨,家当几乎都快赔光了。
刘金标之所以养鳗,主要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鳗鱼外销日本行情看好、获利可期,彰化鹿港籍、曾任台湾区鳗鱼输出公会理事长的蔡能,70年代即有“台湾养鳗大王”称号。当时彰化、云林、屏东、宜兰等地,有不少养鳗池。
本来,养鳗较适合在南部,尤其是屏东地区,天气较热,水温稍高,鳗鱼食欲较佳,容易长大,但刘金标考虑屏东太远,加上哥哥赞成,而选在龙井养殖。如果,当初他南下屏东养鳗,恐怕巨大机械公司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龙井养鳗事业结束后,刘金标想养鳗赚的是“天公钱”,看天吃饭的风险很大,加上已没有多少资金,心灰意冷的他并不想再碰鳗鱼。有一天,朋友看他内行,力劝再养,终会有收成,并开出“你专心养殖,我来负责资金”的条件。
几经考虑,基于“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意念,刘金标为了争一口气而接受,转往清水(离海边远些)继续养鳗生涯。
刘金标回忆,自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