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论(大家小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四大名著及研究,红楼梦,评论研究,
品牌: 王昆仑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200076422/9787200076424
·条形码:9787200076424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家小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红楼梦人物论》里像这样精辟的段落太多了,我不能把全书都抄在这篇序言里!虽然这些话都是20世纪40年代写下来的,但现在读起来仍然感到十分新鲜,而且有多深的内涵、多重的分量啊!对《红楼梦》能作如此深刻透辟的理解的,我认为王昆老是极少数人中的一个。我可以说,只要《红楼梦》存在,就需要这本《人物论》的存在,读者需要解读《红楼梦》,至少是解读《红楼梦》里的爱情、婚姻、妇女问题,这也是《红楼梦》最主要的方面,读者是不能没有这部书的。
在我的故乡太湖风景区的鼋头渚最高处,至今还保留着一幢“七十二峰山馆”,这是王昆老的旧居,有好多次重要的地下工作会议也是在这里开的,虽然他后来不住这里了,但解放后,陈丕显、陈毅还曾去过,邓颖超还关心过这幢房子,我几次到鼋头渚去,总要去看看这所房子,作为对乡贤的仰慕。我现在忽发奇想,想建议再为这所房子增加一个名字,叫做“解梦山馆”,以纪念王昆老对红学的重大贡献。我希望得到金陵的理解,我想这是十分值得的,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奇书,解《红楼梦》实在不容易啊!
作者简介王昆仑,原名汝虞,笔名鲲、太愚。原籍江苏无锡,生于河北。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6年起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后,曾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48年赴美考察。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红楼梦人物论》,昆曲《晴雯》等。
媒体推荐著名政治活动家王昆仑引领红学研究一代潮流。
只要《红楼梦》存在就需要这本《红楼梦人物论》的存在。
——冯其庸
编辑推荐《红楼梦人物论》大学小书之一,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目录
关于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代序)
花袭人论
晴雯之死
李纨与秦可卿
大观园中的遁世者——妙玉、惜春、紫鹃、芳官
政治风度的探春
平儿与小红
《红楼梦》中三烈女——鸳鸯、司棋、尤三姐
贾府的太太奶奶们
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
刘老老是丑角吗?
王熙凤论
贾府的老爷少爷们
贾府的奴仆们
史湘云论
薛宝钗论
林黛玉的恋爱
黛玉之死
贾宝玉的直感生活
宝玉的逃亡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文摘金屋绣榻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实际上是被困在精神牢狱之中。礼教的高压,情网的缠陷,使得他如果不发疯,不自杀,就只有逃亡——“出家”这一条路。
宝玉的父亲是一个正统的士大夫,要他读书应考,规行矩步,继业扬名;而他自己偏是反对正统礼教,鄙薄功名利禄,一腔的叛逆思想。由于他的志趣和环境背驰,致使他不愿去和社会接触,即使在家庭里,他的生活园地也很局促。他生命中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常陷身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袭人这些少女们的围绕和纠纷之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能理解妇女悲剧的书;也再没有谁能和作者曹雪芹一样,创造出那么多的妇女典型。在形形色色的女性中,作者把她们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居于当权地位的人物,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等,而作为恋爱故事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薛宝钗也是这一类中正统思想的现实的功利主义者。另一种是正和她们相对立的人物,以林黛玉为主以及晴雯、司棋、龄官、芳官、尤三姐等人。她们是和现实环境对立、反抗统治力量、要求个性解放的。依照当时社会法则,前者应当胜利,而后者必归失败。但作者却深深看透在他那个时代里,一般女性都逃不出痛苦的命运。试看有几个不是经受折磨而归于悲惨的结局?坚持恋爱自由的林黛玉固然是失望而死,似乎现实中取得胜利的宝钗,也只争到一个活不得死不得的地位。而一般专给别人制造厄运的统治者,到了最后,也抵挡不住“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起被埋葬了。这样,才完成了一部封建时代妇女生活写实的大悲剧。
作者曹雪芹笔下所塑造的妇女形象,几乎每一个都很成功,而用力最大的要算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他以艰苦沉重的心情写黛玉,以郑重深曲的笔墨写宝钗,以酣畅活泼的情调写凤姐。作者又根据社会真实看出处于高贵地位、富于文化教养的小姐中,有黛玉、宝钗两种对立性格,在出身下层、受人奴役的丫鬟中,也存在着晴雯和袭人两种立场、两种性格的代表人物。
从前有些“红学家”常提出所谓谁是谁的影身问题,当然有牵强之处。但我们可以说:作者创造人物的性格甚至形象,有意使晴雯、龄官、五儿等,属于黛玉一型,或使她们有某些近似之处;而袭人的为人处世,实在属于宝钗一个类型。作者使读者从袭人更认识宝钗,从晴雯更理解黛玉。同时,袭人与晴雯她们自己的性格、形象、故事都还独立存在着。试问《红楼梦》的读者哪一个不是心上活生生地有一个“勇晴雯”和一个“俊袭人”呢?她们随着黛玉和宝钗同垂久远了。
……[看更多书摘]
后记我父亲写的《红楼梦人物论》终于再一次跟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忍不住心头的喜悦,借《后记》说几句话。
这本书是父亲在20世纪40年代写的。父亲一生喜爱文学,但远在40年代之前,早已舍弃个人喜好,从政多年。为什么此时此刻又突然搞起文学研究来呢?直接的原因是我母亲曹孟君主编的杂志《现代妇女》需要一些文艺性的文章。当时的重庆,大雾漫漫,荆棘遍地,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与工作都是非常艰辛的。如果能在艰辛之中研究一下《红楼梦》,也是另一种战斗,也算得上是一大快事。于是我父亲在“工余”之时,索性“躲进小楼”,著书于“坚庐”(在重庆时,我们住在七星岗中苏文化协会旁一座木结构的楼上,每逢有人缘梯而上,整幢楼房都像会摇摇晃晃。我父亲却把我家住的三间小屋称之为“坚庐”)。
那时,自然谈不上对曹雪芹的身世、思想等等做科学的研究,我父亲连《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也找不全,单凭手头的程甲本、程乙本。我至今还记得那些陈旧而发黄的书页中夹满了父亲放进去的小字条。当时我只有十五六岁,在青木关的一个中学住读,遇到寒暑假才能回家。如果能为父亲笔录一两篇人物论,就会感到分外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