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剂量揭秘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
品牌: 范吉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2316324
·条形码:978780231632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经方剂量揭秘》作者长期关注这一未解之谜,通过历代度量衡考证、与当今临床处方比较、计数药物实测,以及不同剂量的代表性经方药理试验等,初步阐明了经方的真实剂量。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所有中医临床医生、研究者、学生等一读。
编辑推荐《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被誉为“经方”,在近两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今仍被奉为圭臬。但由于时代更替、度量衡变化,其原始剂量已经成为“不传之秘”。《经方剂量揭秘》为你揭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经方的源流
一、经方的概念及内涵
二、经方的传承及实践
(一)汉唐经方的应用
(二)宋代经方的应用
(三)金元经方的应用
(四)明清经方的应用
(五)近代经方的应用
(六)现代经方的应用
三、经方对汉方医的影响
第二章 经方与当代临床处方之差异
一、当代临床处方情况
二、当代中医处方用量困惑
三、经方与临床处方组方的差异
四、古方今病不相能乎
第三章 经方剂量认识现状
一、经方剂量考证
(一)经方长度单位剂量考证
(二)经方容量单位剂量考证
(三)经方重量单位剂量考证
(四)非标准重量单位计量药物用量考证
二、经方剂量折算认识现状
(一)从文献、史籍记载继承经方剂量
(二)从实物之佐证推测经方剂量
三、经方剂量认识根源及问题
第四章 经方剂量折算探秘
一、经方剂量折算研究背景
二、经方剂量折算研究思路
(一)医家论述
(二)度量衡考证
(三)实践实证
三、中国度量衡沿革及药物计量变化
(一)中国度量衡沿革
(二)药物计量变化
四、经方剂量折算标准的确定
(一)东汉度量衡的考定
(二)经方剂量的推定
第五章 经方剂量折算标准实证研究
……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理、法、方、药是中医临床的基本理论体系,其中方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剂量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伤寒杂病论》载方260余首,由于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经方”。但因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极大,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争执不下,一直都是中医界讨论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应用及对现代中医临床处方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对于经方剂量应实事求是,科学对待,详加考证,符合史籍记载及实物佐证,亦即符合历史度量衡沿革史实,使之经得起自然科学论证。
经方剂量折算,历代文献、医家多有记载及论述。但是,医书多为历代传抄,度量衡单位十分混乱,对经方剂量下的结论,多数都未阐明其依据是什么,常常出现乖异不一之处,甚至在一段话中,前后涉及不同时代、不同的单位制,更兼文献时有脱漏讹误,使得说法不一、差距明显。因此,对于医家论述,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避免以偏概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一两究竟等于多少克,这本是史实。科学的态度是如实再现其原貌。而中医界不少医家却把(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的史实,与其剂量是否适用于今人的疑虑及个人使用的习惯混为一谈,结果是以主观的臆测取代了史实的考证。我们认为,应参考度量衡考证研究,实事求是,真正体现经方剂量本来面目。因此,对于经方剂量推定,要参考度量衡考证研究结果.反对臆断取代史实。根据考古方面度量衡研究的新进展推定经方剂量,既符合文献史籍记载,亦有实物佐证,应能反映经方的实际用量。至于经方实际用量是否适用于今人,执否定意见者有之,执肯定意见者亦有之,应该作为另一个问题加以探讨。
当今探讨经方剂量折算,目的是发挥经方的现实应用及指导意义。
文摘插图:
第一章经方的源流
一、经方的概念及内涵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七略》。《七略》中的《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由此可见,经方是指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方剂的总称,“经方”一词,内涵实为“经验之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经方概念的范畴逐渐变狭。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列入“经方”的范畴,其内涵仍为“经验之方”。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仲景之方源于殷商时期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其上源于《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下传至仲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传世,法度谨严,疗效确切,为后世学医者奉为圭臬。自宋代起,《伤寒杂病论》被誉为“经方”,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林亿等正刊行《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等,使得舯景之方广为流传,成为组方的规范,为后人所重视;另一方面,也有与《和剂局方》及当时诸家所创的时方相区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