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证悟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经、律、论,
品牌: 圣严法师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805167X/9787508051673
·条形码:978750805167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完全证悟》是圣严法师在美国针对一般大众所做的《圆觉经》系列演讲记录。法师以有别于一般依循传统注解的讲经方式,透过禅的生活观,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和实例,为听众讲说《圆觉经》的利益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随着菩萨与佛陀的一问一答,透过圣严法师的精采诠释,读者仿佛参与了一场圆满证悟的盛宴。《圆觉经》一向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量级经典,文字优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终极目标。经中,佛陀回应十二位大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为人们开示如何透过种种方便证悟此圆觉自性。
作者简介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少年出家,曾于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并留学日本。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杂志社编辑、教授、所长以及译经院院长等,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创建法鼓山、僧伽大学以及社会大学等,设立禅修、文教、慈善等基金会,而分支道场亦遍及欧、亚、美、澳等各大洲。 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国际知名的禅师,长年在国内外不遗余力地推动“心灵保护”、“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 他所获得的荣誉奖项中,包括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山学术著作奖、斐德烈二世和平奖等十多种。 出版著作一百多种,已有十多种语言的译著。曾应邀为《中华日报》等各大报纸。及《天下》、《康健》等杂志撰写专栏。 圣严法师的电视弘法节目《大法鼓》播出逾十二年,实用且生活化的内容,深获观众的好评,本套丛书即集结了该节目内容的精华。
译者简介:
释常华,一九六六年出生干台湾花莲。国立成功大学化学系毕业,国立阳明医学院生物化学硕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掌教堂山分校生物化学博士。曾在英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二○○四年依止圣严师父剃度出学。
叶文可,生于台北,旅居美国,从事写作,创作散文与小说。曾获一九八七年中山文艺奖等,近年怀抱灵修心态,参与翻译工作,译著计有《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慈悲》、《法轮常转》、《智慧的能量》、《雪洞》,《不说再见的灵魂》、《心湖上的倒影》、《西方的蓬花》。
媒体推荐当所有的虚幻的构思从心中消失后,智慧即自发地生起。其实,没有幻相的状态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空性,而空性是不动的,它不可思议,无法把捉,我们无法带着一点点空性或智慧到处走。可以把捉的东西,不管是思想的或形体的,都不是真的;唯有空性是真实的,能体认这点,即是证悟。
——圣严法师
编辑推荐《完全证悟》为李连杰,罗大佑,林青霞,张国立联合推荐·缅怀恩师。
目录
自序
《圆觉经》
前言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章 净诸业障菩萨
第九章 普觉菩萨
第十章 圆觉菩萨
第十一章 贤善首菩萨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圆觉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华严宗的人非常推崇这部经,而今日的禅宗行者也对它非常尊敬。
大乘佛教的印度如来藏系,有很多代表性的著作,如(《宝性论》、《如来藏经》和《胜鬓经》,这些经论都对如来藏系的思想有很清晰的阐述。但是,中国大乘的佛教徒却很少引用这些经论,反而对《圆觉经》、《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情有独钟。所以,想要了解中国佛教的特色,就必须研读这三部经论。
根据现存的资料,从梵文译成中文的(《圆觉经》,有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由一位名叫罗喉昙犍的神秘人物于公元六四七年完成,我们只知道罗喉昙犍是印度人,却无法将这个名字与任何已知的印度译师做联结;第二种版本由印度人佛陀多罗于公元六九三年完成,这是大家通用的译本。
佛陀多罗的《圆觉经》译本只有一卷,疏钞却有很多种,最有名的是华严宗和禅宗的祖师宗密大师(七八。至八四一)所写的《圆觉经大疏钞》,共有二十六卷;而在此之前已有其他四部疏钞存在了。现在大概有几十种疏钞和批注可供参考。然而,直到今日,举凡为《圆觉经》作注的人,多只参考宗密大师的疏钞,置其他著述不问。 宗密大师也根据《圆觉经》第十一章里,佛陀指导大众在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和八十天的期限中,精进修行的法门,编写了一本仪轨手册,名为(《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文摘插图: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圆觉经》的第一章,以文殊师利菩萨的问题为开端: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佛陀的弟子在请他开示某一主题时,都遵照特定的礼仪。佛陀说法很少不问自说,菩萨们为了法会听众以及现在和未来众生的利益,正式地向佛提出问题,就像在现今社会的记者会,知名的政治人物以正式、公开的方式回答问题一样。但是,政治人物不可能回答每位与会记者的问题,所以只能让资深记者提出他们认为全体听众都关心的问题;同样的,菩萨代表了所有的大众,或是更广泛地说,代表所有的众生来问问题。
佛经大都以菩萨提问,佛陀回答的方式来陈述,除了《心经》和《阿弥陀经》以外,在大部分的佛经里,佛陀很少不问自答。这样的问答,在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论语》中,学生问问题而孔子回答。禅宗也有同样的教学方式,由学生问,师父响应。
佛经里所描述的礼仪是古印度专有的。文殊师利菩萨从座位中站起来,在佛足前顶礼。头是全身中最尊贵的部位,足则是最次的。这样的顶礼,表达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衷心的尊敬。文殊师利菩萨向右绕佛三次,这是表达景仰与敬意的另一种方式。佛的相貌与风范如此崇高和庄严,使其他众生不由自主,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
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右绕而不左绕呢?依照印度的传统,右绕表示较高的礼仪和尊敬;左绕是轻视和不尊重的态度。这个习俗的起源并不清楚,但是它一直流传至今。左方被视为一种贬损,就如中国人将不正派的人形容为左道一样,这礼仪同时也象征着身、语、意的净化。起身和礼拜表示身的净化,向佛右绕三次表达了心的真诚和尊敬,合掌请佛说法是语的净化。
文殊师利菩萨请佛陀为大众解释“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简单地说,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是佛陀在成佛以前,以佛性为基础的修行方法。在佛陀未成佛而仍有烦恼时,即自发地修学“如来因地法行”,这成为他后来证悟和成佛的基础。
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如来因地法行”,与完满的佛性有关,这佛性无有烦恼,亦即是智慧。修行就是为了亲自发掘生命的本质——佛性,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