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文学述行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 王建香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页码:1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4340832
·条形码:978750434083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文学述行理论》讲述了:文学述行理论视文学为一种言语行为,是当代西方文论对“文学是什么”、“文学做什么”等问题的重新思考,是与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等并列的又一重要文论思想和文学批评新视角。针对摹仿说,它认为文学并不指涉外在世界,不以反映外在世界为指归,而是建构一个独立的文本世界;针对新批评,它认为文本也不仅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还是一种生产观念、事件和世界的自在自为的述行话语。这一理论构成了费什、德里达、德曼、米勒等大家文论思想的重要部分。
作者简介王建香,1966年生,女,湖南双峰人。湘潭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研究。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西方学术传统与当代文论》子课题,主持并完成湖南省社科课题《弗·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与中国女性主义诗学建构》等,发表《弗·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的当代踪迹》、《硬汉世界的影子:论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世界》等论文10余篇。
编辑推荐《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文学述行理论》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目录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童庆炳
序言陶东风
绪论
第一节 言语行为与文学述行范畴
第二节 文学述行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三节 文学述行研究在西方与中国
第一章 文学话语的述行可能
第一节 奥斯汀的困境:“无效”述行?
一、“空洞”、“寄生”与“苍白”
二、陷入“泥淖”或开放论域
第二节 塞尔的辩解:文学“佯装”述行
一、“间接言语行为”
二、“不带欺骗目的的伪述行”
第三节 奥赫曼的悖论:“伪言语行为”?
一、文学:一种“伪言语行为”
二、悖论:寄生与述行的两难
第二章 文学话语的述行形态
第一节 费什:通过读者“行事”的文学述行
一、与日常话语等值
二、读者“创造”文学
第二节 德里达:作为“典范”的文学述行
一、从奥斯汀的困境出发
二、与日常话语互为“补充”
第三节 德曼:作为“修辞”的文学述行
一、话语的“物质性”
二、“反讽”的述行
第四节 米勒:与“表述”合一的文学述行
一、写作、阅读皆述行
二、自动述行的文学
第三章 文学述行的规约与语境
第一节 言语行为的社会规约
一、规约与语境:奥斯汀的现实关切
二、构成规则:塞尔的制度事实
第二节 文学述行的阐释语境
一、摹仿日常规约:奥赫曼的文学世界
二、受约束的行动:费什的阐释共同体
第三节 文学述行的模式与伦理
一、重复与引录:德里达的文学述行模式
二、客观性与异质性:米勒的阅读伦理
第四章 文学述行与意义生产
第一节 走出新批评的藩篱:费什的读者阐释行为
第二节 抵御文本意义神话:德曼的文学修辞批评
第三节 尊重与质疑的结合:米勒的双重阅读
第五章 文学述行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自我赋权:文学述行的自我指涉
第二节 读者行动:文学述行的现实指向
第三节 多重合作:文学述行的实现条件
第六章 文学述行与社会现实
第一节 摹仿:文学话语对现实的依附?
第二节 规约:文学述行与现实的连接
第三节 述行:文学话语对现实的影响
第四节 现实:述行与文化研究的契合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发展着。我们研究着的专业——文学理论——也是如此。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宪法性”口号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急于摆脱文艺的“他律”的束缚。我们开始热衷于文学的审美特性的研究,热衷于主体性的研究,随后又开始热衷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自律”的研究成为时尚。可以说在文学理论这个园地里先后出现了“审美论转向”、“主体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实际上当我们实现这种“转向”之时或之前,西方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则开始了另一种“转向”,那就是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的勃兴。西方文论向文化视野转移,有其自身的原因。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到晚期,自身的社会问题就越多。如种族冲突、阶级冲突、性别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工业化与自然的冲突等等,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问题。人们已经对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批评”和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文论感到不满足,因为他们主张文本绝对“自律”,以隔绝的眼光关注文本自身,就艺术谈艺术,就形式谈形式,完全脱离社会与现实,使读者无法从他们的笔下看到时代的面影和现实中的紧迫问题。阅读文学的大众,绝大多数总是关怀现实的。文学大众对“文本自足”的批评感到厌烦,他们要求有一种切中时弊的批评模式。这样就有一些理论批评家要超越“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重新重视文学的“他律”性,他们强调文学艺术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中,强调文学艺术作品不论如何“独立”,都不可能与社会文化毫无关系。相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丰厚的文化意义,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不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视野的文学研究逐渐成“气候”,各种“主义”应运而生:针对种族身份认同问题,出现了“东方主义”批评;针对性别对立问题,出现了“女权主义”批评;针对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出现了“后殖民主义”批评;针对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出现了“新历史主义”……这种文化研究发展到极端,甚至提出了文学研究中的“反诗意”的观点。
文摘第一章 文学话语的述行可能
言语行为理论以关注语言以言行事的特性为理论旨趣,这为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虽然该理论提出之初,在语言哲学中曾激起过层层波浪,但如今对该理论所有的争论似乎都已平息,言语的行为属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哲学中的地位已经确立。但是,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形式,它是不是言语行为,是什么样的言语行为?这些问题仍在进一步探索。
第一节 奥斯汀的困境:“无效”述行?
奥斯汀首创的言语行为理论一开始提出要区分表述话语和述行话语,将述行话语从表述话语中独立出来并且语法化,认为述行话语都具有一个或显在或隐含的“第一人称现在时直陈式主动语态”语法制式。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发问:“难道我们说出任何话语不都是在做些什么吗?”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奥斯汀发现,其实所有话语都是述行的,只不过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这样,述行话语就经历了从传统哲学所贬斥的“伪陈述”,到后来成为与表述话语并列,并同样具有独立意义的话语,到最后跃升为所有话语的属性这一过程。但是,在文学话语是否具有述行性,即文学述行是否存在、是否有效等题上,奥斯汀却远没有这样明确,他的矛盾立场为后来者开启了一个生动的理论空间,以致后继的文学述行理论家们在这些问题上必须先表明态度然后才能前行,因此生产了丰富的理论论述。
后记终于从厚厚一堆英文书中爬了出来,其中的喜悦只有亲身经历方能体会!过程虽然艰辛,结果也许还不如人意,但毕竟是走出来了!此刻,似乎过去三年中的一切辛酸都已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体验:为了一次性多借几本外文书同时持两个图书证而被国图管理员数落;为了能有个独立的学习空间而每天早早地等候在北师大图书馆的小研究室门口;还有那由于长期阅读小蚂蚁似的文字而经常性狂跳的眼皮;还有那些不得不“抛”夫“弃”女、“忘”恩“负”义的日子……
对于我这个哲学、文论功底都不甚扎实的学生来说,当时选择研究言语行为和文学述行理论这一课题,其实真是有点不知深浅!如今,这一堆稿子终于沉甸甸地摆在面前,期间翻越了多少座理论大山,经历过多少次徘徊退缩,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当然我更知道,要是没有众多师长、亲友支持的力量,它将不知何时才能诞生!今天它之所以显得如此的沉甸甸,那是因为它承载的东西确实太多太多!
为此,首先我要感谢导师陶东风先生。感谢他对我的严格要求、热心帮助、完全信任和极度宽容,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一生的骄傲。他那句“每天至少要看八小时书”的教导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我还要感谢北师大文艺学中心所有的老师们。他们是童庆炳老师、程正民老师、李壮鹰老师、王一川老师、李春青老师、蒋原伦老师、季广茂老师、曹卫东老师、赵勇老师、方维规老师和钱翰老师。他们不仅让我领略了真正的学者风范,而且也让我整个三年都能沐浴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之中。
我要感谢我硕士阶段的罗婷老师、季水河老师、张铁夫老师,还有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以文卫平老师为代表的所有领导、老师和同事,正是他们长期以来的关心和鼓励,我才有今天点滴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