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冯友兰作品精选)

分類: 图书,传记,学者,哲学,
品牌: 冯友兰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08030985/9787108030986
·条形码:978710803098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冯友兰作品精选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三松堂自序》介绍了:“冯友兰作品精选”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为底本,其中有些标点、句式的用法与现在的规范有所不同,为保持原著面貌,均末作改动(《中国哲学简史》则采用新近的赵复三译本)。另外,各书中使用了许多“底”字,作为助词的“底”字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的”宇没有区别,但在当时的语言习惯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时,“底”一般不通用为“的”,请读者根据文意加以区别。
各书中的一些译名也与现在一般通用的有所不同,如“海格尔”今译为“黑格尔”,“圣多玛”今译为“圣托马斯”等,斯宾诺莎的《致知篇》今译为《知性改进论》,黑格尔的《心的形态学》今译为《精神现象学》等,本次出版也未作改动。
作者简介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编辑推荐《三松堂自序》为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
目录
《自序》之自序
一 社会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第二章 民国时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二 哲学
第四章 二十年代
第五章 三十年代
第六章 四十年代
第七章 五十年代及以后
三 大学
第八章 北京大学
第九章 清华大学
第十章 西南联合大学
四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看更多目录]
序言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皆其例也。其意盖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人,论其世,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传统体例,有足多者。
本书所及之时代,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问,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都凡四部分:曰“社会”,志环境也;日“哲学”,明专业也;日“大学”,论教育也;日“展望”,申信心也。长短不同,旧日小说家所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也。揆之旧例,名曰“自序”。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文摘第一章清末帝制时期
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祖父的家里。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有三个儿子。我的父亲行二,名台异,字树侯。伯父名云异,字鹤亭。叔父名汉异,字爽亭。父亲后来成了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祖父教育下,我们这一家就成为当地的书香之家,进入了“耕读传家”的行列。
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河南省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祖父曾经去考过秀才,本来是可以录取的,不知道怎么跟当时的县官闹了点别扭,有人劝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就没有录取。祖父从此就不再去应试了,一生没有取得任何功名。可是他的诗做得很好。他做的不是应付科举的试帖诗,而确实是一种文学作品,传下来的几十首诗,编为《梅村诗稿》。他的诗有一种冲淡闲适之趣。当时邻县的新野县有位名士赵一士,为这部诗稿题了一首诗:
身处人间世,
心怀太古春。
风流伊上叟,
击壤作尧民。
是以邵雍的《击壤集》来相比的。
我的伯父也能做诗,他把他自己的诗编为《知非斋诗集》。父亲也能做诗,有《复斋诗集》。我的一个姑母也能做诗,可惜十几岁就去世了,留下的诗,家里的人编为《梅花窗诗草》。
我们这一门有一种做诗的家风。我有一个偏见,认为做诗必须有一点天赋才行。宋代的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五》)这两句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有些人学问很大,可以下笔千言,但写出来的诗并不是诗,尽管可以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写出来,但就是不是诗。
我祖父大概有一千五百亩土地,在我们那一带还不算大地主。在清朝末年,我们那一带土地很集中,大地主有两万多亩土地。有几千亩土地的地主很不少。祖父带着他的子孙生活,家里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也算是个封建大家庭了。
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有七八个人,都是我的堂兄弟和表兄弟。我们先读《三字经》,再读《论语》,接着读《孟子》,最后读《大学》和《中庸》。一本书必须从头背到尾,才算读完,叫做“包本”。有些地方读“四书”不仅要背正文,还要背朱(熹)注,不过我们的家里没有这样要求。
当时一般的私塾,叫学生读一些记诵典故和词藻以备作八股文、试帖诗之用的书,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