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笔记(跟梁衡学新闻书系)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新闻采访和报道,
品牌: 梁衡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0106809
·条形码:97873001068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跟梁衡学新闻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评委笔记》是作者从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闻出版署做管理官员期间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委时的随笔。这本研究笔记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尽量上探其源,分别归纳为采访、写作、原理等八个方面。
作者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主要的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学术风格:实践与理论并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浅出,笑谈真理。
编辑推荐《评委笔记》:对一个有作为的记者来说,如果总以写了多少稿来自诩,就像一个年纪大的人骄傲地说他此生已吃了多少斤粮一样可笑。稿不在多,而在它的价值和影响。
标题是什么?是诱饵。是吹向饿汉的一缕饭香,是在单身男子面前晃身而过的美女。要能勾起读者急切的阅读欲望。
新闻是两瓜,言论就是那根瓜藤;新闻是猎物,言论就是一支猎枪;新闻是沙漠上的绿洲,言论就是沟通绿洲的地下河;新闻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言论是法拉第发现的磁变电原理;新闻是剪裁社会现象,言论是追寻这现象后面的本质。
新闻的极品是无我,好稿叙事如“意念取物”,把一条信息交给读者,作者却仿佛未曾出现过。记者于无我的动机下采访,用尽量淡化的形式写作,却传递最真实、最感人的信息。不张扬,不做作,不耍一点花架子。这种了无痕迹、淡泊而深厚的功力是最难修炼的。
虽然报送单位一再说这篇稿曾受到一位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表扬,希望能入围得奖,但评委一致认为,还是要尊重新闻规律、语言规律,当年《毛泽东选集》的编校还要请语言专家把关呢。最后,此稿还是落选。
目录
第一编 什么是新闻
七字标准
第一不都是新闻
附1羊年第一“羔”
新闻效果有两个标准
附2万里圆月
不能太像
附3鲜花不知送给谁
版图效应与秤砣效应
附4三十六名复评委员发出呼吁狠刹长风提高新闻质量
“哇”字牌通讯
不要雁过拔毛
导向悄无声
附5北大女生拒绝选美
教育不能忘
附6开满白色小花的山坳
两种假新闻
宁留其缺不要抹平
附7钱被风刮跑以后
苦果嚼后有思索
附8熊掌风波谜中谜
附91993年假新闻大曝光
附10新闻也要打假
新闻——社会生活中的空气
新闻是块火成岩
是危机,还是转机?
信息的延伸与记者的第二生命
莫以最多论英雄
论新闻稿的生命力
第二编 怎样采访
深入生活必有好稿
附11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
附12初秋,这住房
却借声息传信息
附13亚运会从墙上走下来
却从深处去求新
附14夫妻对话100秒
捕捉瞬间
附15尴尬的笑
请竖起你的耳朵
附16南通机床公司首次独家海外办展销一举成功
五天订货146台成交40多万美元
这也是一种“等”
附179·24,我们一起升国旗
奇材好为文
附18县委书记与五个苹果
盛豆玻璃杯
附19资金究竟哪去了?!
第三编 怎样写稿
叙述是新闻的基本功
有景的叙述更可信
附20大雪初降重灾区
带情的叙述才动人
附21历史性的决议和长委会的节日
合理的叙述更深刻
附22战士永远是和平的使者
老王卖瓜不好卖
附23农家土货贴商标
关于新闻的说理
附24寿光菜
附25魂归无名山
减少信息传递的衰减
附26“别忘了咱工人”
远景与近景
附27在肉搏中通过的法案
青藤绕苍松
附28保护“三资”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不要只是出卖资源
附29珠海消息令人振奋科技人员喜获重奖
米饭里不要掺沙子
附30CAAC为何延误?
一篇未“接轨”的消息
附31上海证券交易与国际市场接轨
电真空B种股票昨天首场交易一派兴旺
主题不能游走
从消息到通讯
第四编 怎样拟标题
首先要准确
请保护好你的“眼睛”
附32数千学子竞抖擞昆明破冰迎风走
眼大无神
不要往读者眼里揉沙子
拟题先夺势
附33“洋劳模”受奖
附34百余农民学“洋文”唐家村有座“外院”
附35“芝麻官”退休也风采
标题制作要挑出新闻要素抓住读者心理
第五编 怎样写评论
新闻是西瓜言论是瓜藤
附36四靠市场
“论”不惊人死不休
附37是天旱还是地旱?
附38是天旱还是“人旱”?
笑谈真理又何妨
附39“揉屁股”现象及其他
大喝一声,慢慢道来
附40青春靠不住
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
第六编 新闻的编辑与策划
报刊需要好文章
总编,你总在干什么?
大牌大打后发制人
既要采新闻更要挖新闻
头条,头条,条条都应是闪光的金条
去抓与社会和读者共振的稿件
当记者就要适应竞争
选择那些妨碍中心工作的事批评
选国法所不容、群众所不平的事批评
新闻是报纸的主体
不能有“揭伤”、“喜乱”情结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以一个外行,一步步走进新闻的殿堂,先当记者、编辑,后来又任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外来户。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系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现在的案例教学有其事,有其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叫“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的美。有的简直成了传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园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除学正课外还偷偷地临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说明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一个“新闻三部曲”,这是我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走过来的照路灯笼,或一根拐棍。应出版社之约再加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便构成了现在的书系。
文摘赞扬、鲜花和微笑,别相信。那是星光闪耀的效应,只不过是因为你拥有年轻,拥有青春,拥有活力,所有的人都借此快乐,也为此宽容。千万别把它当生存的资本,那不过是瞬间的爆发。要真正开创人生吗?那就借助于青春的光环积蓄生命的能量吧!
在某宾馆,我给一位爱好文学创作的服务小姐写赠言。我心里跳出的句子是:如诗的年华,如梦的女孩。但我随即想,数年后若再见,那诗与梦可还有痕迹?
十年前,极相似的一景。女孩李在招待所把习作呈给某位成熟作家。李是大集体工人,功底虽浅,春草般鲜嫩的灵气却隐现于字里行间。女孩李自己也如一株春草,未必美丽,却清新畅透,十分可爱。正如通常,李很快甩下了她同道的文学青年,大有脱颖文坛的势头。见诸报刊的几首小诗虽不足称大作,但关注抬爱者不乏其人。更重要的是李有路径出入那些够档次的风雅场合,认识的人多,能助力的人自然也多,一时极尽热闹。“灵气”在一些人的评价中包括自我评价中,飞快地上升为正式的“才华”。
李在三年后销声匿迹。原因很简单,她结婚了。结婚不过人生之常,似不应构成如此严重的影响。可是确实销声匿迹了。依然是大集体工人。
没有多少人为李惋惜或是不解。李的一时风华绝非个别现象,在事业的各种领域里都普遍存在,司空见惯得不足为惜。我们在一切社会竞争的舞台上都常看见青春女性一瞬间的亮相,进发出和男人一样甚至更显夺目的光芒。在这一瞬,她们常常是比男人更容易绚丽的。
于是观众和她们自己往往就忽略了,绚丽夺目的有时主要是青春本身。才智和理想多半是为它所照亮渲染和放大。有如月亮之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