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通论(全译典藏图本)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与读物,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思想史,
品牌: 董丽娟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页码:3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2088344
·条形码:978780208834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货币通论(全译典藏图本)》内容为:《就业、息和货币通论》(简称《货币通论》)、《货币改革论》以及《货币论》是形成觊恩斯经济理论的三部曲。尤其是《货币通论》,它产生于人们拯救“经济学危机”的关键时期,是“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源泉,它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开刨性的贡献。
就实际效应看,《货币通论》几乎成为当时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正如琼·罗宾逊所说:“马克思是设法了解这个制度。以加速其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所接受;凯恩斯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至于毁灭自己。”一些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称为经济学史上最伟大的三部巨著。
《货币通论》问世后,其理论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凯恩斯主义者片面强调扩大财政赤字而导致经济严重滞涨,资本主义对它有所放弃。近十年来,随着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在各国先后落败,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干预思想再次引起了关注。今天,凯恩斯主义通常被理解为“大政府”。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重拾“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希望借此推动大政府时代的来临,也许全球经济将在它的刺激下重回升势。
作者简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具影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最后一座巅蜂。凯恩斯出生于英国剑桥,19岁进入剑桥大学主攻数学,后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1908年,他受聘于剑桥大学,并兼任当时最富权威的经济学刊物——《经济学杂志》的主编。 一战期间,凯恩斯任职于英国财政部,参与战时金融事务的筹划和协调。1919年,凯恩斯因在巴黎和会上反对《凡尔赛和约》未果而辞职,复归剑桥。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凯恩斯受命出任英国财政部经济顾问。1942年,英国女王因凯恩斯对英国战时经济的卓越贡献而赐封其为提尔顿勋爵。 二战后期,凯恩斯致力干创建国际合作机构,以避免[大萧条式]的经济灾难在战后重现。1944年,凯恩斯代表英国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立,他也因此获得[战后繁荣之父]的殊荣。1946年3月,凯恩斯出任世界银行首任总裁,同年4月21日他因心脏病逝世于索塞克斯,享年63岁。
媒体推荐对资本主义而言,“马克思是设法了解这个制度,以加速其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所接受;凯恩靳则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至于毁灭自己。”
——琼·罗宾逊
编辑推荐《货币通论(全译典藏图本)》:货币、市场与就业决定财富的近期走向。
变业、市场的有效需求及总需求、国家的货币政策——这些因素都决定着财富的近期走向,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
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是影响有效需求的三大基本心理因素。把握好这三大因素,就可以真正把握好变化多端的市场。
把握消费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货币流通的关键。
《货币通论》、《国富论》、《资本论》,经济学史上三部最伟大著作。
该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响,甚至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凯恩斯革命”,该书也因此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史上的三部同样伟大的巨著。
目录
编译者语
原版序
导读
卷一 导论
第一章 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
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
真实工资、货币工资对劳动者
就业情况的影响
削减工资的问题
非自愿性失业
工资和就业的关系
对萨伊定律的批驳
第二章 有效需求原理
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
本书理论体系的纲要
被普遍接受的迷惑性学说
卷二 定义与观念
第一章 单位的选择
不精确也没有必要的衡量单位
货币价值量和就业量
第二章 决定产出与就业的预期
预期对生产投资和就业量的影响
由预期决定的就业量
第三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收入
储蓄和投资
第四章 再论储蓄与投资的意义
投资的意义
从收入的不同理解储蓄与投资
强迫储蓄
再论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卷三 消费倾向
第一章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
消费倾向和就业量
影响就业量的其他因素
第二章 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
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
利率对消费和消费倾向的影响
第三章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
边际消费倾向
就业乘数
就业乘数与投资净增量
就业乘数与资本品工业扩张
边际消费倾向与就业乘数的影响
失业不可避免
卷四 投资诱导
第一章 资本的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
常用经济术语
资本的预期收益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决定作用
影响投资数量的几种风险
第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影响资产的预期收益的因素
导致投资市场多变的因素
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
影响经济稳定的其他因素
减少我们对未来无知的几点要素
第三章 利率通论
货币数量与流动性偏好决定实际利率
货币储蓄与几种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四章 古典学派关于利率的观点
古典学派对利率的见解
李嘉图和马歇尔等人的利率论
第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动机
流动性偏好动机的分类
流动性偏好函数与动机的关系
限制利率的因素与流动性偏好的关系
第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考察
个人储蓄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决定生产效率的因素
资本的利率、边际效率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通过调整利率来改变社会弊端
第七章 利率与货币的特陛
利率的一般特性
不同资产的利率
货币利率的特殊性质
货币利率是唯一的利率
资本的持有方式和土地的货币效应
自然利率和中立利率
第八章 就业通论提要
经济体系中的不变、自变和依变因素
就业通论的概略性总结
维持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
卷五 货币工资与物价
第一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古典学派的错误看法
货币工资与就业量
正确的货币工资政策
第二章 就业函数
就业函数
有效需求和就业弹性及产量弹性的关系
充分就业状态
第三章 物价论
货币论的重要性和经济体系的划分
物价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
有效需求导致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货币数量和物价的长期关系
卷六 《货币通论》引起的若干短论
第一章 略论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与资本边际效率
投资过度与经济繁荣
投资量与消费倾向
对利率的几种不同看法
农业波动引起的经济周期
第二章 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说及消费不足说
重商主义与贸易差额
货币数量与利率的关系
禁止高利贷法
加印货币说
消费不足说
第三章 《货币通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哲学
论财富和收入差异
利率论
论国家权力和私人经济实力的结合
论现存国际体系的弊端
论思想的巨大力量
英汉术语、人名、地名对照表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主要是为经济学家而写,但我希望其他人也能看懂。本书旨在讨论一些理论存在的质疑,至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尚在其次。如果正统经济学存在错误,其根源并不在理论架构上,而在其前提不够清楚和缺乏普适性上,因为其理论架构本身的逻辑严密,很少有可非议之处。因此,除非通过高度抽象的论证和大量的辩论,否则无法达到我的目的,即说服经济学家们批判地重新审视他们那些基本假设的可靠性。我本不希望有太多的论证和争辩,但叉觉得这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利于体现这些观点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主流理论。我断言,那些笃信“经典理论”之人会认为我犯了极端的错误,而且还毫无新意,孰是孰非只能留待他人评判了。文中辩论性的部分旨在为辩驳提供某些基本素材,若因苛求不同而言辞过激的话,恳请予以谅解。我本人多年来也曾诚服于我现在所要反对的这些理论,我想我不至于忽视其优点。
我们所争执的对象其重要性无以复加。不过,如果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则我必先说服同行的经济学家,然后再及群众。现阶段,我们只能欢迎群众旁听,但他们只能作为旁听,把经济学家之间的意见分歧点明即可。因为这些意见分歧极有可能使经济理论丧失实际重要性;意见分歧一日不去,实际重要性便一日不恢复。
恐怕没人比我更清楚本书与我五年前出版的《货币论》之间的关联。在我看来,这只是历年孜孜以求的思想自然过渡,而读者却会觉得是观点上的改变,迷离而无所适从。即使我刻意在术语方面作一定的调整,仍然不能减轻这一问题。我对这些表达上的变更在后续的行文都予以了提示;二者之间的关联可简述如下:在我开始写作《货币论》时,我依然遵循传统,将货币视为供求通论以外的一种力量。完成该书时,我已倾向于将货币理论推衍为社会总产量论,以便形成一套总产出理论。但是,由于自己尚未从前人固有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所以未能就产出水平变动引起的后果予以透彻的讨论。现在看来,这是本书(第三、四卷)理论部分之显著缺陷。那些所谓的“基本等式”是在假设产出量既定前提下的一种静态表现,意在说明既定产出量下一系列因素引起利润的失衡,继而迫使产出水平发生改变。然而,对于与静态表现完全不同的动态发展却未予理会,表达模糊。本书则不然,我首先着手研究那些决定总产出规模和总就业变动的因素,当我了解到货币是以一种基本和特殊的方式参与经济事务后,货币的技术细节就变得不重要了。我们发现,货币经济的特征就在此经济体系之中,人们对于未来看法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数量。
文摘插图:
卷一 导论
第一章 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
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
一、通论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古典理论都左右着我们的经济思想,但其设定的前提状态只是各种可能的均衡点中的极限,仅能适用于特殊情形,并不适用于一般情形。所以,古典理论的就业论仅适用充分就业的情况,而本书中的就业论既适用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也适用于非充分就业的事例。更何况,古典理论所假定的特殊情形的特征又恰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特征不符,一旦我们将其应用于现实,其结果只会是混乱和麻烦。因此,《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之“通”字含普适之意。我之所以起这样的书名,就是要将自己的论点与古典理论相关方面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二、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
大多数关于生产和价值理论方面的文献都只关注既定量的已用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配置问题,以及在此资源数量下,哪些条件决定着各种资源的相对回报和其产品的相对价值。
至于可用资源的数量这一问题,诸如可就业人口的规模、天然财富的限度、资本设备的积累等,往往只作表面论述。而到底什么决定着可用资源的实际使用量却罕有理论上的深究。当然,要说完全没有研究则又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有关就业波动的所有讨论都要涉及到这些东西,这类文章很多。我的意思是,并不是说这一题目本身被忽略了,而是寓于其中的基本原理一直以来被认为过于简单明了,以至于它往往只被稍微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