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心性论(修订版)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宋、元哲学(960~1368年),
品牌: 蔡方鹿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7523628
·条形码:9787807523628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宋明理学心性论(修订版)》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特点,作为现代新儒学“源头活水”的宋明新儒家心性之学的学术专著。宋明理学心性论以儒家心性伦理为本位,吸取佛教的心性本体论和道家、玄学的自然人性论,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加以创造性发展,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使中国哲学及其心性论的发展走上了一条注重道德理性,突出主体思维,重视哲学思辨,强调内省修养,贯彻日用实践,培养理想人格,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修养论为一体的发展道路,并影响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的方向。该书是客观、系统研究宋明新儒家心性之学的力作,亦是了解宋明理学及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蔡方鹿,1951年10月生四川眉山。197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四川省社科院“中国哲学”专业正式研究人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硕士课程教师进修班。现任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哲学学科组组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课题,结项鉴定为“优秀”。出版《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等学术专著20多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编辑推荐《宋明理学心性论(修订版)》是由蔡方鹿所编著,四川出版集团和巴蜀书社共同出版发行的。
目录
自序
序
绪论
一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
二 心性的界说
三 心性一元说与心性二元说
四 心气二元说
五 心性体用说
六 心性善恶说
七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特征
八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时代意义
第一章 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邵雍的“心为太极”论
一 先天心法
二 “心为太极”
三 “性之在物之谓理”
第二节 张载“心能尽性”的思想
一 “性乃气所固有”
二 心之诸义
三 “心能尽性”
四 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及其意义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性即理”论及心性一元说
一 “性即理”论
二 心说
三 心性一元说
四 二程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与吸取
五 程颢、程颐心性论的异同
第二章 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胡宏心以成性的思想
一 天地由性而立
二 “心维天下之理”
三 心以成性
四 批佛心性论
第二节 朱熹的“心统性情”论
一 心论
二 性论
三 “心统性情”论
四 朱熹“心统性情”论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张栻心为万物之主宰和心主性情的思想
一 心为万物之主宰
二 万有根于性
三 心性关系说
四 张拭与朱陆心性论之比较
第四节 朱熹与张栻的中和之辩
一 辩论的由来
二 关于已发与未发
三 关于察识与涵养
第五节 陆九渊心性一物的思想
一 “吾心即是宇宙
二 “心即理
三 心性一物
四 朱陆心性论的区别
第六节 杨简心性自然,不动于意的思想
一 “道心即意念不动之心
二 心性为
第七节 陈亮、叶适对理学心性论的批评
一 陈亮对理学心性论的批评
二 叶适对理学心性论的针砭
第三章 元代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许衡心性有别的思想
一 心具众理应万事
二 “虚是本然之性
三 心性有别
第二节 刘因的心、理无间说
一 “性无不统,心无不宰
二 心生成万物
三 心、理无间
第三节 吴澄性为主宰而备具一心的思想
一 性为形质血气之主宰
二 心有体用
三 心与性
四 扩大心学范围
第四章 明代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陈献章“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心学思想
一 “静中坐养出个端倪
二 “宇宙在我
三 “致虚之所以立本
四 “道在我矣
五 “以自然为宗
第二节 湛若水I生为心之生理的思想及其心气二元说
一 心气二元说
二 “随处体认天理
三 心之生理为性
……
附录 李退溪对朱子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新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宋明理学思潮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天理论、心性论、道统论、理气论、格物致知论等基本的理论和学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学的演变,这些理论也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在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中,以心性论为最难掌握,理论难度最大,它是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和修养论为一体的思辨性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心性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儒家伦理与思辨哲理相结合;以己意说经,经学形式与性理学内涵相结合;融合儒、佛、道三教,而以儒为主;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求实、求理,重躬行践履;重道德理性的价值,强调道德自律,相对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突出治心之学,强调发挥主体思维的能动性,相对忽视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等。这既是宋明理学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理学的本质和个性,从而与其他思想学说区别开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和借鉴了佛、道等诸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互补的特征。
文摘第一章 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北宋时期,理学思潮兴起。为解决唐代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削弱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而带来社会危机和理论危机的局面,理学家们在批佛的基础上,又吸取了佛教心性论的思辨哲学及道教的某些思想资料,继承并改造、发展了传统儒学的心性论,把儒家心性伦理与思辨心性哲理相结合,并根据时代的需要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和一系列重要命题。它对整个宋明理学各个不同学术流派的心性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的心性论是在北宋理学心性论基础上的深化、展开和发展。
邵雍在继承孟子心学、借鉴道教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心为太极,,的思想,开宋代儒家心学之先河。邵雍的心性论偏重于对心的论述,尚未把性提升为宇宙本体,也未注意把心性联系起来展开论述,这表明其心性之学还不够系统。
后记这次在巴蜀书社出版的《宋明理学心性论》新本,可以说是一个修订本。与原印本相比,已有一些地方作了修改和校订。主要是在某些文字语言的处理上意义更加准确,个别小标题作了调整,同时纠正了以往的错别字。又增加了《自序》,以概括近些年来宋明理学心性论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的体会与评价。
1997年《宋明理学心性论》原印本出版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博士曾发表书评:《心性的意义——评蔡方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认为“心性论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根本问题。《宋明理学心性论》的作者抓住这一重大而困难的问题进行研究,当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眼光敏锐,见识不凡,又有不畏困难的学术勇气,特别令人钦佩。”指出,“从内容看,《宋明理学心性论》第一次比较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其总的特征的概括和评价,可谓‘精到之见”’。在肯定拙著的同时,张茂泽先生也中肯地指出拙著的不足,即对宋明理学心性论的评价方面还发掘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