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杂文集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现代,随笔杂文,综合,
品牌: 曹聚仁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778 页
·出版日期:1994年
·ISBN:7108006057
·条形码:9787108006059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曹聚仁杂文集》是三联书店出版社向读者推出的一本优秀杂文集。曹聚仁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杂文、以随笔的笔法撰写的学术性论著尤佳。《曹聚仁杂文集》从其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五十年间撰写的近二百万字的杂文中,精选出四十七万字,汇编成集,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曹聚仁,生于浙江浦江(今属兰溪市)。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一师,同年到上海;在民国女子工艺学校任教,并为《国民日报·觉悟》撰稿。1922年记录章太炎的讲演稿《国学概论》在《觉悟》发表,引起社会注意。1923年,担任上海艺专、暨南、复旦等大学教授,并从事写作。 1932年主编《涛声》半月刊。1934年协助陈望道编辑《太白》。次年与徐懋庸创办《芒种》。1950年移居香港,为《星岛日报》专栏撰稿,后改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约记者。1956年后先后辑有《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文集。1959年任香港《循环日报》主笔,后继任《正午报》主笔。晚年著有《听涛室随笔》,于1970年在香港《晶报》连载,后更名为《国学十二讲》在香港出版,1986年北京三联书店出了增订本,改名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媒体推荐前记
民国十一年秋天,我孑然处在海滨的一角,大概为了乡愚的气氛太重,时常受一些文明人的揶揄,当时也颇有些气愤,后来觉得孤独也有深趣,常是深夜看书写文章。其明年,在新闸路吴寓做家庭教师,继续这孤独的生活;那三四年间,先后在《觉悟》《学灯》发表一些杂脍式的文章,有论文,有短评,有考据,随感录之类,积聚起来,约莫二三十万字;可是从不加以积聚。民国十四年以后,我耐着性做教书匠,几乎不写一个宇;这样沉默了六七年。
近几年,忽然又有一点不安分起来;几个不甘于寂寞的中年人,集合拢来办一种小刊物,这样《涛声》便登场了。那是民国二十年八月间的事。从那以后,我重新恢复深夜写文章的旧脾气,有时写得很多很多,所写的仍旧是杂脍式的,有论文,有短评,有考据之类。这回,剪贴成册,又约莫二三十万字光景。到底是中年人了,觉得自己的影子也颇可留恋了。其中一部分,积聚在这小册子里的,大抵是杂感小品之类。《金楼子·立言》篇云:“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慧,笔端而已。”我之于文,本来无所取义,即以“笔端”题名。
当国民革命军北伐到浙江时,先父梦岐先生尽过国民分内应有的责任,他相信太阳真从东方出来了。不久,他就生了重病,卧床不能起;病榻与世间隔绝,不知政局有任何变化。他临终那几天,正当阎、冯和中央军在山东恶战的时候;他还以为党的领袖仍是和碧云寺谒灵时一样和衷共济。他问我时事种种,我假造一些消息告诉他,让他把美丽的梦带到坟墓中去。昔陆放翁晚年《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死者既抱了这样大希望,我想为人子者,只能欺骗欺骗死者,让他九泉瞑目吧!
我既立志欺骗死者,却乃不忍欺骗生者,白纸上写黑字,总想忠实一点;因此,屋角上的老鸦,不免惹人头痛。我又转念:金鸡纳霜味苦,外面裹一层糖衣,让人家咽得下去。我又何必不裹一层糖衣呢!删削又删削,凡保留于《笔端》中的,已经没有什么苦味了。
人到中年,意绪消沉,自此以往,不会再写这类带点苦味的文字了!是为记。
编辑推荐在《曹聚仁杂文集》中,您将体验最犀利的文笔和最深刻的思想。
目录
怀曹聚仁(代序) 夏衍
笔端
前记
章太炎先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谈幽默
幽默的表出
报告文学
论著作
陶渊明的时代、人格与诗
什么是文言
两种错觉
旧文人的文学游戏
铁树开花
北平与上海
娜拉出走问题
花瓶
月经
乳房
《人间世》
“著”“教”生克论
斗牛
圣彼得大寺
《李迫大梦》
我的迷惘
钓台与西台
我们的遭遇
逃出死亡线
风头
……
书生之见
文笔散策
文思
鱼龙镇
文坛三忆
乱世哲学
山水·思想·人物
檐下絮语
集外文选
……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近读方东树(清桐城人)《书林扬觯》,其中犹引前人评论著述文学,有谓“著书立论,必出于不得已而有言,而后其言当,其言信,其言有用,故君子之言,达事理而止,不为敷衍流宕,放言高论,取快一时”。又谓:“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盖古人把解决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当作著作的难一目的,所谓“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探切著明也”。这为人生而著作的态度,颇值得我们首肯的。可是这种态度最难于保持:战国诸子百家各逞己意,说点切实的话,秦始皇以法家统一天下,只留方土神仙之说,先秦儒家最重节操,持论不远仁义,而西汉儒家,丢开孔孟济世主张,涂饰阴阳家色彩以干君听。清初顾、黄、颜、王诸大儒,通经之用,明夷以待访,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乾嘉文字狱迭兴,一般学者,只讲训诂义例,不敢稍谈世务。自甲午以来,思想界感受强烈的刺激,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几度成为讨论的中心,这一类著作也如波浪似的有时销行得很多。(光绪二十七、八年,民国九,十年,十七、八年间,坊间都印这一类著作。)现在又转为《四库珍本》、《古今图书集成》的流行期了,盖“为人生而著作”,无分古今,此路皆不通行的!
“权力”这样东西真有点古怪,一个人当了权,就会不知不觉地自尊自大起来。拿破仑走上阿尔比斯山时,敢说我和阿尔比斯山一样伟大,所谓得意忘形。清代中兴名将,曾国藩的冲和谦退,世所共知;他教训自己的诸弟,以及儿侄辈,无不以保泰持盈为言。但曾氏一家,除了曾国藩自己及曾纪泽以外,骄蹇的习气都很重很重,鱼肉乡里的事,也不时做出来。郭暧说那样的话,也是情理中常有的。至于末路皇帝,说那样凄凉的话,也在情理之中。黄远生在《忏悔录》中记革命时见庆王、那桐的情形,他说:
余被推为代表谒见庆王、那桐者说宪法事,此平日赫赫炙手可热之庆、那,到此最后关头,其情状可怜,乃出意表。庆王自谓:“此后得为老百姓已足。”那桐乃至躅蹐而道,谓“吾曹向日诚假立宪,此后不能不真立宪。”余非到此等时,尚不知彼等之恶劣一至于斯也。
地上原无天纵之子,一样的皮包骨头,越是养尊处优,左右指挥的人,当了大事,越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力量;走到了末路,自然比丧家之狗都不如了。
他大概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那长身玉立的丰神,也像一只白鹤。出落得一身飘流,会喝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