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分類: 图书,励志与成功(旧类),成功学,
品牌: R·J·斯腾伯格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61721722
·条形码:978756172172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智力因为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才具有现今丰富的涵义。其中智力结构理论极其指导的智力(IQ)测验几乎主宰该领域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影响深远。但它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一味强调技术,脱离研究对象的整体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最终难免走向没落。三元智力理试图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超越了传统的IQ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智力,将智力理论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不仅在范围上超越了先前众多智力理论,而且比绝大多数一元的智力理论,包括我以前的成分理论,回答了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发端于成分理论:成分理论是现在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R·J·斯腾伯格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被《科学文摘》(Science Digest)评为全美前100位科学家之一。
R·J·斯腾伯格在研究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加工研究的方法,对人的复杂和多层面的智力结构进行了清晰和完整的描述。
早在1985年他率先向传统理论提出挑战,提出了“超过IQ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以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的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描述智力。形成了以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份亚理论为维度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90年代后期,他在智力三元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的理论,力图从智慧行为的机能本质上更深入地把握智力的精髓,又将智力理论研究推上新的高度。
媒体推荐序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不仅在范围上超越了先前众多智力理论,而且比绝大多数一元的智力理论,包括我以前的成分理论,回答了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发端于成分理论:成分理论是现在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亚理论是情境亚理论,它明确了智力行为在其发生的社会文化情境中是如何被定义的。情境智力行为包括:(a)对现实环境的适应;(b)选择比个体现实环境更恰当的情境;(c)改造现实环境以使之更适合于个体的能力、兴趣或价值取向。一般智力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承担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当环境与个体的价值取向、能力或兴趣不相符时,个体可以尝试改造环境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当改造失败时,个体可能会选择一个新的环境,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更好的和谐。另外,如果个体选择失败,则可以改造旧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智力概念来判断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内容。由此产生的个体的“内隐”理论可以作为构建智力外显理论的框架。情境理论不足以勾画智力行为的特征。因此,它只能作为整个智力理论的一个亚理论。
第二个亚理论是经验亚理论,它表明在特定任务或环境中,与情境相适的行为,并不等于在该类行为的经验连续体的任何位置上都会产生同等“智慧”。相反,当个体(a)面临一个相对(但非完全)新的任务或情境时,或(b)在特定任务或情境的自动化操作过程中,其智力才能
很好地展现出来。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作用的:有效的自动化加工将多余的资源分配给环境中新异刺激的加工;相对地,对新异刺激的有效适应能使个体及早产生新任务、新环境经验中的自动化加工。因此,我们不能将一个任务简单地归类为需要智力或不需要智力的任务。该任务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智力取决于个体具有多少关于所遇任务的经验。这点对环境也同样成立。尽管我们在阐明适应情境的行为在经验连续体的哪些位置上有效时,经验亚理论对情境亚理论有所限制,但它仍没有确定包含在智力行为中的心理结构或机制是什么。
第三个亚理论是成分亚理论,它明确了构成智力行为的结构和机制。在经验连续体有关位置上产生的适应情境的行为是否为智力行为,这取决于其包含某种心理过程的程度:元成分控制信息加工过程,并使个体监督和评价这一过程;操作成分执行元成分构建的计划;知识获得
成分进行选择性编码,联结新信息,并选择性地比较新旧信息,以使个体学习新信息。这一亚理论确定了个体对环境适应、选择和改造的认知过程。成分亚理论对某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属智力行为进行了定义。
总之,情境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外部世界相联系;它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哪些行为对个体而言是智慧的表现,这些行为在何处才显示出智慧。这一亚理论明确了那些能够作为智力特征行为的内容。经验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了起来;它回答了“行为何时是智慧的”这一问题。该亚理论表明在某项任务或情境中,智力与经验多少之间的联系。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内部世界联系起来;它回答了智力行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亚理论明确了构成智力行为的,心理机制,而不考虑特殊的行为内容。这三个亚理论可一起用于理解个体差异,理解谁是聪明的。我希望,在解释这些亚理论的过程中,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以建立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某种行为比其他行为更富有智慧?
……
编辑推荐智力因为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才具有现今丰富的涵义。其中智力结构理论极其指导的智力(IQ)测验几乎主宰该领域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影响深远。但它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一味强调技术,脱离研究对象的整体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最终难免走向没落。三元智力理试图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超越了传统的IQ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智力,将智力理论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不仅在范围上超越了先前众多智力理论,而且比绝大多数一元的智力理论,包括我以前的成分理论,回答了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发端于成分理论:成分理论是现在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录
总序
序
中文版序(附原文)
译者导言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一章 智力的概念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我把智力看作是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这一定义当然太过广泛,本章和接下去两章将进一步对其作出限制。所以,这一观点是智力情境定义的起点,而非终结。
需要指出的是,智力的情境亚理论(acontextual subtheory of in-telligence)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而不论及身体活动或那些可以促进或妨碍情境活动的外部、内部影响。举例来说,个体可能具备适应雷雨风暴的全部心理能力,但却仍对闪电感到震惊。或者个体使人愉悦的体型外貌会促进他适应环境。情境亚能力并不涉及最终是否对雷电适应这一问题,而涉及人们力图适应它的心理活动。同样,情境亚理论也不涉及个体外表漂亮还是丑陋,而涉及个体如何充分利用其外貌(不管好、坏)的心理活动。
前面定义指出的适应、选择、塑造三过程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层级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其本质。
一般情况下,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适应包括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但如果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那么从一较高层次来看,就是不适应。比如,夫妻的一方可能无法从婚姻中获得满足;或者公 司雇员的价值观和老板的价值观不同,无法使雇员获得满意;或者人们发现居住地在道义上应受谴责(如纳粹德国)。在这些情况下,对现实环境的适应已成为不可能,个体必须尝试其他的方法去应付特定环境。
当一个人不可能或不愿意适应时,可能会尝试选择他能够或有可能达到的另一和谐环境。比如,对婚姻不满的一方可能会结束这段婚姻;雇员寻找另一项工作;纳粹德国的居民迁居他处。在这些情况下,个体考虑其他环境的生存可能,并尝试在有限情况下选择他们将会获得最大和谐的环境:但有时这一选择同样不可行。比如,尽管个体不愿意,但其所属宗教的成员十分忠于其婚姻,或个体由于孩子才决定维持婚姻;雇员或者找不到另一份工作,或缺乏地位、资格证书,或两者都缺;个体希望离开国家,怛缺乏理由或得不到允许。在这些情况下,还有第三种选择。
环境塑造用于环境再选择的过程中,并可能在选择前而非选择后进行。这种情况下,人们力图重塑其环境以提高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夫妻可能重新调适彼此的关系;雇员会尝试使其老板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或做事情;居民会尝试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影响改变政府。任何一种情况下,个体都力图改变环境以提高其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