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操纵(上下)

分類: 图书,政治,综合,
品牌: 谢·卡拉-穆尔扎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100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01900855
·条形码:978780190085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对苏联解体原因及当代俄国改革进程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审视和系统分析 的著作。
作者从理论上对意识操纵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意识操纵是对社会的“文化核心”的人侵。
作者简介谢尔盖·格奥尔格耶维奇·卡拉-穆尔扎,从事化学工作,化学博士,教授。1968年起开始研究历史和方法科学,后又从事复杂系统分析研究。从1990年起在科学和工业政策分析中心供职,从事苏联和俄罗斯改革后果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论苏联的知识分子》、《燃成灰烬的俄国的知识分子》、《1919-1921年内战――21世纪的教训》、《历史唯物主义和东西方问题》等。
媒体推荐中译者前言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全人类意义事件的世纪。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与解体。规模的巨大,原因的扑朔迷离,使我们这些
“局外人”对事件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在经历了阵阵引起休克效果的剧烈震撼之后,俄国的思想界也开始冷静下来,对这个强大国家垮台的原因以及随之而来的叶利钦政权十年改革的失败进行深入的反思,出现了一批著作。谢·卡拉—穆尔扎的著作《论意识操纵》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卡拉—穆尔扎这个姓氏虽然是个非俄罗斯姓氏,但他却是个地道的俄罗斯人,1938年生。他原来是一位有成就的化学博士,20世纪60年代以后却改了行开始从事社会系统研究。在当今俄国,他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重要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威望。《论意识操纵》是他的一部力作。其中讲述的都是当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卡拉—穆尔扎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苏联的解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实际上是对苏联的解体原因及当代俄国改革进程进行了一次全面深人的文化审视和系统分析。这个审视和分析是将东西方文化放在对立的背景中来进行的。著作描述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和传统是如何在各种内外力量的作用下一步一步遭到破坏的,讨论了破坏的过程、手段、技巧和苏联社会意识形态专家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书中作为案例引用了大量极为丰富的实际材料,其中许多材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使读者得以全面深入了解事件发展的轨迹。
作者指出,20世纪是一个创建重大理论和学说,并在其基础上制定可以创造奇迹的种种强大手段和技巧的时代,也是把这些手段和技巧用于战争和统治实践的时代。其中一个重大的成
就,就是对社会的意识操纵。意识操纵学说和理论,是在不久前,即在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并立刻用到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当中,为苏联带来了灾难。追根溯源,其主要基石却是由欧洲发
动历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人士所奠定。西方的科学家、哲学家、人文科学家均为制定操纵群众意识的理论和行为程序各自做出过力所能及的贡献。作者在对这些问题做出历史的系统的科学分析的同时,令人信服地反复指出一个危险,那就是当我们通过剖析西方、剖析美国、剖析当代俄国的背景来研究问题的时候,不能不发现同样的危险也在威胁着我们。虽然列维—斯特劳斯说过:“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人类的任何局部都不可能拥有适用于整个人类的公式。不应忘记,整个人类拥有一个统一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思议的。”可是现在,世界上不是总有个别国家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把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别的国家民族头上吗?从这个角度来读《论意识操纵》,就不仅具有了一般认知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尽管我们对卡拉—穆尔扎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结论远不能无保留地都表示同意。
作者认为,苏联在冷战中的失败,同军事上的失败搭不上边,同经济上的失败也搭不上边,这些原因都是经不住推敲的。对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进行“分子入侵”,使其遭受怀疑,然后再逐步清除苏联社会和社会体系的合法性,这就是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具体过程。至少从60年代开始,这一过程即已在异己思想范围内展开了。产生这种情况,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从1985年起,过程则由整个苏共思想机器在公开进行着。而广大劳动群众,也紧跟在上层人物的后面,完成了全社会“观点上的转变”。对于这一变化过程,作者在书中有着详细的论述。
……
编辑推荐本书成书于2004年。书籍出版后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作者从意识操纵的角度深刻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为西方以这种意识形态的入侵,破坏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和传统,最终引致苏联解体。该书语言流畅,论证周密,是为研究意识形态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目录
中译者前言
引 言
第一部分 什么是意识操纵
第1章 讨论的对象
第2章 意识操纵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第3章 民主、极权主义与意识操纵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人是社会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神和野兽能够生活在社会之外。个人是个抽象概念,是关于孤立的人的理想概念,它形成于当代西方社会诞生的17世纪。拉丁词“个人”译
自希腊词“原子”,俄语的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关于个人的神话是无法实现的,人只有在同其他人相互作用并在其影响下才能产生和存在。一个由野兽养大的婴儿(这样的事例已为人知,并得到研究)是不会长成美男子玛乌格利的。他不能算是人,也活不下来。甚至如果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婴儿同其他人隔离开来,这样的婴儿也成不了人。
这就是说,仅仅靠内置于我们体内的生物程序还不足以使我们成为人。人得要有以文化为代码的程序作补充才行。而这个程序是一部集体著作。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始终处于其他人影响之下,用某种硬性屏障保护自己不受这种影响,原则上来讲是办不到的。虽然也会碰到一些橡木脑袋,试图这么干。
以何种形式影响我们的行为,可以界定为操纵呢?
很明显,这个词本身具有否定色彩。我们用这个词表示我们不满意这种影响,因为它使我们的行为要么让自己蒙受损失,遭到失败,要么当傻瓜。如果朋友在赛马场上说服你把赌注押到首先进场的那匹马上,然后当你到柜台领取奖金时,你肯定不会说:“我被他操纵了”。不,他提供给你的是一个好建议。
另一方面,也不是任何一种即便使你蒙受损失的影响都可以称之为操纵。如果在一条漆黑的胡同里,有人把刀子紧紧顶到你的肚皮上,低声说:“钱,手表,快拿出来”,那时你的行为会十分有效地受到控制。但你也许想不到把这个陌生的家伙叫做操纵者。那我们把哪种意义放人这个概念呢?
Mаиипупяция(操作)这个词根是拉丁词manus(手)(manipulus——一捧,一掬,一把,来自manus和ple——倒满,灌满,填满)。在欧洲各种语言词典中,这个词的解释是:有企图、有目的地对待对象(例如,用手控制,医生用手为患者检查等)。有一点需要知道,就是完成这些活动,要求有熟练的技巧。在技术上,那些受控的机械装置似乎是手臂的延长(杠杆,把手),这些装置称为操纵器。跟放射性材料打交道的人都熟悉简单模仿人手的操纵器。
由此产生词的现代转义——把人视为对象和物体予以灵活地对待。牛津英语词典把“操纵”解释为“影响人的活动或由人进行灵活的控制活动,特别是具有轻慢的言外之意,是潜在的控制或处理”。
由此可见,“操纵”这个术语是一种隐喻,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