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超人”:尼采在中国的百年解读

分類: 图书,哲学,欧美哲学,德国及德意志哲学,
品牌: 金惠敏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801493869
·条形码:978780149386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尼采百年解读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主要是整理、译介百年来东西方思想文化大师对尼采思想的解读,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尼采的解读作为进一步解读尼采的文化和思想资源,吸取他们解读尼采的经验得失。
书中收录的作品包括:梁启超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不说》、王国维的《尼采氏之教育观》、陈独秀的《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李大钊的《介绍哲人尼杰》、胡适《尼采》、鲁迅《关于尼采的言论选辑》等等。
作者简介金惠敏,著名学者,教授。主要著作有:《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编著除《评说"超人"-尼采在中国的百年解读》外,还有《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精要》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薛晓源,著名学者,编著有《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 》、《全球化与中国》等书籍。
媒体推荐代序
尼采与中国的现代性(代序)
金惠敏 薛晓源
尼采说过,伟大人物往往是因被误解而成就其伟大的。
此话也许不够那么尼采,因为“误解”的提法暗含了“确解”的存在,而依照尼采的透视主义解释学,最后的“真理”是悬疑的,他说:“同一个本文允许有无数的解释,不存在一种‘正确的解释’。”在他看来,世界“不是蕴含着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既然最终的解释不可能,那么解释者的所有价值当在于其解释本身,即是说,解释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一段无所指称的独白。
我们不想完全尊奉尼采这种虚无主义的解释学,因为世界或文本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其意义之多元性、不定性完全是人类自己的创造,但是透视主义的基本精神却可以启发我们阐释尼采在现代中国(广义的“现代”概念指鸦片战争以来)的阐释,这就是决定着或构成着阐释者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并据此论定其阐释的功过是非,而对于本来的尼采不再过分执著,我们认为本来的尼采是通过一系列的不断的阅读和阐释而逐渐地展现出来的,——解释链上的尼采即是本真的尼采。
一、中国的现代性:“末人”的超人梦想
尼采自1902年赖梁启超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一文见知于中国知识界以来差不多有百年的历史了。依照透视主义解释学原则,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性质,即尼采之被阅读、被阐述的社会历史语境的性质。我想将这个语境概括为“中国的现代性。”尽管如美国汉学家艾恺(Guy S.Alitto)所看到的:“现代化过程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不同的形式,然而其实质都是相去无几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不忽视其共性的同时强调其特殊性也许是理解中国尼采接受史至为妥当的方法,这个共性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这个特殊性就是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
关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性质,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前5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后50年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并不意味着根本地改变了社会主义的颜色)。按着这种诠释模式,我们的任务当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帝反封建而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并不打算否定这种解释,在政治学的范围内它是合理的。不过仍然有着他种角度解释的可能空间:例如思想家李泽厚先生将反帝反封建重新表述为“启蒙与救亡”,看似没有多大区别,实则已经由政治学的视角转换为思想史的视角了。如果我们能够超越党派的斗争、阶级的恩怨,甚至民族的矛盾,而采取“现代化进程”这一社会学的视点,那么对于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将会获得一种新的和更加综合的认识。史学界曾经讨论过中国有无可能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应当是一种与史学不相宜的无谓的争辩,因为它是纯粹假定性的。我们看到的历史事实却是:中国没有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炮舰的驱逼下被迫踏上资本主义行程的。因此,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既是一种现代性,就必然地与英、法等典型的现代化相通,而同时既是在中国的现代性,因而就具有中国的特别的历史意味。要理解尼采在中国的接受就必须将其置入“中国的现代性”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
……
编辑推荐本书成书于2001年。作为"尼采百年解读系列"丛书六部之一,该书一出版就在社会上特别是哲学界引起广泛重视。该书对如何评价尼采这一问题多角度地展开了探讨。该书语言流畅生动,是为研究尼采及尼采思想的必读书目。
目录
尼采与中国的现代性(代序) 金惠敏 薛晓源
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梁启超
尼采氏之教育观 王国维
德国文化大改革家尼采传 王国维
叔本华与尼采 王国维
德国大哲学者尼采之略传及学说 谢无量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今教育家谓生徒慧钝不齐,宜以材质中庸者为之准,而尼氏则力诋之。彼谓对鲁钝者之同情,对虚弱者之同感,为教育上所最忌。盖氏于道德上,于伦理上,俱以同情为能阻人类之进步,增世界之不幸者。故曰:汝与其寄同情于他人,盍返观汝之身。汝自为完全之人格,置一切最高最善者于目中,则其效有过于同情者矣。弱者去之,倾者覆之,勿为不可治者而徒耗其心力。夫吾人之生活本一严且难之事,纵令少年时代与外力抗争,以锻炼其一己之势力,亦不为妨害也。然而临之以顾虑,遇之以同情,则适以造柔弱之种属,转难耐人生之危险矣。氏固主张有我无人之利己说者,其为此言,亦其宜也。
尼氏亦重视体育。谓吾人之文化必有所以托之之所,就国民言之然,就个人言之亦然。而其托之之所,非精神也,身体也。故生理与卫生所以见重于教育之上,人必神圣视其身,以徐致一切天性之开发而后可。
氏之论教授也,谓宜令生徒先知三事:曰视,曰思,曰言与写。习于视者,能使吾人之目惯于忍耐,练于判断,对一事一物而自多方面以体会之,此精神作用之第一步也。有正当之直观,而后有正当之思考。今日诸学校知有空虚的概念,而忽于感觉的直观,不可谓之宜也。
思考者,精神作用之第二步也。氏曰:与用古代之教授而于直观上了无所得,何如用现代之活动的事物,以代之。吾人于日常之生活,于朝夕之庶务,皆有无数问题横亘其间以待解决。故宜就儿童周围之事物,与之有乡土的关系者,以为教授之始基,而后得直观之作用。直观作用既终,乃能诱起思考,至能认识因果之关系,乃达于学而悦之之境,是则教授之目的也。氏又于其他教授,谓宜养儿童之势力与忍耐力、推理力,然不置重于材料之同化,而独重其由材料以得之之精神修练,则与海尔巴脱(按,1776~1841,德国教育家)之兴味论,贝斯达禄奇之能力修练论有相类者。
尼氏亦以言语之教授为重,然又谓今日高等学校,其教授外国语未为妥协。博言学家多以希腊语为基础,教人以支离灭裂之研究法耳。又言诸学校之教授国语,如待遇死语然,不授生徒以适用之方,惟欲强其语感,俾知高尚之发表法,而为历史的研究,夫安见其有用也。
其论宗教教授也,曰:君主的人类与神无臣属之关系,而反相对立。故其间既有神之活动,既无人类之自由;既有人类之自由,财神已为古代之遗物。氏谓宗教仅关赏罚,而赏罚非即教育手段也。何则?高等人类原不解所谓善恶之义,彼实立于善恶乏外者也。
氏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