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与技术/电影学书系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影视艺术理论,
品牌: 刘书亮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页码:428 页
·出版日期:2000年
·ISBN:7810048929
·条形码:978781004892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电影技术的每一项进步,都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根本笥的影响,现代声、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更是革命性的。它不仅影响到电影艺术语言、电影制作方式,还将影响到电影的观赏方式、电影接受心理和电影审美观念等。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新的起点上,对传统的电影理论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整合,建立符合新形势的、现代的、科学的电影艺术与技术理论体系。
媒体推荐总序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世纪,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再现辉煌?这是值得每一个电影工作者认真思考的。我认为,继承传统,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应该是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电影有着光荣的传统。
早在三四十年代,以夏衍为首的进步电影人,积极配合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在国民党当局白色恐怖的高压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倾轧下,坚持“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呼声,拍摄了《狂流》、《春蚕》、《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一大批高扬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优秀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电影工作者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创作了《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董存瑞》、《祝福》、《青春之歌》、《林家铺子》、《林则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红旗谱》、《甲午风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影片。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在第五次文代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更加全面完整和客观科学的论述。在新时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老中青三代电影人精神振奋,艺术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电影创作的题材、风格和样式空前丰富多样,真正迎来了百花竞放、百花争艳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国际影坛上造成轰动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随着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电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重振雄风,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要求,努力创作经得起历史和观众检验的艺术精品。
应该肯定,这10年来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等影片十分引人注目,尤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推出的《横空出世》、《我的1919》、《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等影片,标志了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已经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成熟的电影类型。此外,高科技手段也被引进电影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电影语言和表现技法,《紧急迫降》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崭露头角,并且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越来越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发展趋势。
应该肯定,这lO年来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等影片十分引人注目,尤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推出的《横空出世》、《我的1919》、《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等影片,标志了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已经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成熟的电影类型。此
外,高科技手段也被引进电影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电影语言和表现技法,《紧急迫降》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崭露头角,并且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越来越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的电影都是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每一个时代的电影又都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攀登自己的艺术高峰。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之源。但是,艺术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必须以尊重艺术规律为前提。我们鼓励艺术探索与创新,但要从内容出发,要合情合理一。艺术创新同样也要坚持深入生活符合规律,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要坚持真实地反映社会。
……
目录
总序 谢铁骊
导言 刘书亮
综论
传播技术为视听艺术带来了什么?
——为庆祝世界电影百年华诞而作 张凤铸杨珺
划时代的文化载体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泰片中对白很精练,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很强,其目的是让观众仔细地观看。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冰山的擦肩而过,船体的断裂,旅客坠海,巨轮沉没等灾难性场面等,主要是通过画面诉诸观众的视觉,触目惊心。这体现了世界影视创作的一个趋势:加强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发挥画面叙事状物、传情达意的功能。而这一点在国内影视创作中常被忽略。《泰》片中船体倾斜下沉时,人们东奔西跑,拥挤不堪,用长镜头来展示当时的场面,使得远近景物重叠、挤压,更显得求生时的慌乱无序与紧张。在另一场戏中,一组画面——乐师拉着小提琴与船同沉,船长独自一人在指挥舱内,设计师安德鲁斯将时间固定,一对老年夫妇安详地相拥在床上,年轻的母亲给两个孩子讲述着美好的故事——的切换,接之以一段五彩斑斓虚化了的海水画面,动中有静,让观众从逃生的慌乱感中忽然沉静下来,体味片中人物面对死亡时的安详、平静,像虔诚的祈祷。这恰好说明了人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激发出“生亦可贵,死亦无畏”的超脱、永恒的信念。
影片色调的变化总体趋势由暖到冷。当杰克和罗斯两情相悦,心有所属时,开始出现暖红色调,洋溢着热情、追求,像明媚的阳光,细腻地传达出沐浴在爱河中的主人公所体验到的幸福与甜蜜,憧憬与希望,观众也好似饮了酒,微醉微醺。当二人立于船首栏杆上,日落时的晚霞像火一般燃烧,主人公在那瞬息即逝的巨大幸福中如夕阳般醉了。然而,那临风而立竟成为最后的甜蜜,预示了生命、爱情的阳光也将随夕阳沉入海中。当船体进水、慢慢下沉开始直至最后,近船的影片色调都是蓝色调,弥漫的蓝色调既表现了夜色朦朦,也象征着不断上升的冰冷海水,预示着死亡命运的不可更改与严酷。
随着剧情的推移,节奏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前半段,多以镜头的外部运动为主,此刻船刚刚启航,迎风破浪。为了展现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雄心与傲慢,大量的俯仰镜头,线条流畅的运动镜头从各个方位展示泰坦尼克号的雄伟身姿。镜头是跳跃、充满活力的,故而节奏是轻快的,相应于主人公感情发展的上扬。后半段,主要是沉船始末,镜头趋于静止,仿佛冷静地注视着人类的贪婪与自负如何将征服自然的雄心碾得粉碎。但节奏却明显加快,主要是主体运动的幅度与速度加大,船舱进水,物件跌落,船体逐步断裂,旅客不断落水,救生艇起起落落,人们叫喊声此起彼伏,加上船体的倾斜,画面内充满斜线等等,这一切都在加强着动感,增加着紧张度,节奏的强度明显强于前半段。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