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野生动物养殖丛书(野生动物养殖丛书)
分類: 图书,科技,农业林业,动物医学,
品牌: 黄恭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页码:420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503828838
·条形码:978750382883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野生动物养殖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自然界野生动物基本知识,适于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的方法,野生动物致病的生物因子,野生动物疾病预防,野生动物疾病临床治疗等。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约占全世界1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着力于野生动物保护各项工作,先后建立了近400个自然保护区、近200个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入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本书分为绪论和野生动物疾病及其防治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自然界野生动物基本知识,适于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生殖和疾病防治等移地保护工作中参考;野生动物疾病及其防治部分主要介绍野生动物致病的生物困子、野生动物疾病预防、野生动物疾病临床治疗,同时按野生动物发病原因和性质分为野生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其他病原体传染病、寄生虫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和产科疾病共十章。在编写过程中,许多资料来自于编者多年第一线工作中的体会。许多疾病都尽量归纳到一个疾病中介绍,如野生动物所有钙缺乏症状归纳到“缺钙症”以及“腹泻”等,而且在许多疾病和疾病治疗等方面介绍了编著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如野生动物截肢术等)体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主要章节有:绪论;第一章、野生动物疾病的生物因子;第二章、野生动物疾病预防;第三章、野生动物疾病治疗;第四章、野生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第五章、野生动物细菌性传染病;第六章、野生动物其他传染病;第七章、野生动物寄生虫疾病;第八章、野生动物内科疾病;第九章、野生动物外科常见疾病;第十章、野生动物产科常见疾病。
媒体推荐前言
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约占全世界1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着力于野
生动物保护各项工作,先后建立了近400个自然保护区、近200个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入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为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本书分绪论和野生动物疾病及其防治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自然界野生动物基本知
识,适于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生殖和疾病防治等移地保护工作中参考;野生动物疾病及其
防治部分主要介绍野生动物致病的生物因子、野生动物疾病预防、野生动物疾病临床治疗,
同时按野生动物发病原因和性质分为野牛动物病毒件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其他病原体传染
病、寄生虫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和产科疾病共十章。在编写过程中,许多资料来自于编
者多年第一线上作中的体会。许多疾病都尽量归纳到一个疾病中介绍,如野牛动物所有钙缺乏
症状归纳到“缺钙症”以及“腹泻”等,而且在许多疾病和疾病治疗等方面介绍了编著者工作
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如野生动物截肢术等),尽力编写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实际工作中范围较狭窄,对书中缺点错误之处,希望国
内外野生动物保护、养殖工作者、相关院校师生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提
高。
编著者
200月年6月
编辑推荐前言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约占全世界1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着力于野生动物保护各项工作,先后建立了近400个自然保护区、近200个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入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本书分绪论和野生动物疾病及其防治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自然界野生动物基本知识,适于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生殖和疾病防治等移地保护工作中参考;野生动物疾病及其防治部分主要介绍野生动物致病的生物因子、野生动物疾病预防、野生动物疾病临床治疗,同时按野生动物发病原因和性质分为野牛动物病毒件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其他病原体传染病、寄生虫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和产科疾病共十章。在编写过程中,许多资料来自于编者多年第一线上作中的体会。许多疾病都尽量归纳到一个疾病中介绍,如野牛动物所有钙缺乏症状归纳到“缺钙症”以及“腹泻”等,而且在许多疾病和疾病治疗等方面介绍了编著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如野生动物截肢术等),尽力编写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实际工作中范围较狭窄,对书中缺点错误之处,希望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养殖工作者、相关院校师生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野生动物概述
一、自然界野生动物概况
二、养殖的野生动物概况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免疫
一、野生动物的免疫功能
二、野生动物的免疫系统
三、野生动物非特异性免疫
四、野生动物特异性免疫
五、变态反应
六、野生动物免疫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第三节 野生动物疾病概述
一、生物因子引起的野生动物疾病
二、物理因子引起的野生动物疾病
三、化学因子引起的野生动物疾病
四、其他因子引起的野生动物疾病
第四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分类
第五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
二、研究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
三、研究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治疗
第一章野生动物疾病的生物因子
第一节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一、微生物的遗传现象
二、微生物的变异
三、细菌遗传变异应用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形态检查方法
四、细菌的生理
五、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六、细菌的致病性
第三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
四、病毒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
五、病毒的培养
六、病毒性感染
第四节真菌
一、酵母菌
二、霉菌
第五节放线菌
第六节螺旋体
第七节霉形体
一、形态结构
二、培养
三、抵抗力
……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六、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致病性包含着细菌对机体致病能力大小及对机体引起致病的特性两方面涵义。
各种致病菌有其不同的致病性,而且对机体的伤害程度也不相同。例如肺炎球菌引起机体肺部产生炎症,痢疾杆菌引起痢疾,两者对机体的伤害程度也不相同,其中也包括两种致病菌的毒力和机体的抵抗力的因素在内。
细菌的致病性的强弱,在细菌方面取决于侵袭力与毒素两大因素,而细菌的侵袭力又由细菌的吸附和侵入、繁殖与扩散以及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3种因素所决定(有关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免疫学基础”内介绍,此处主要介绍细菌的致病性)。
1.细菌的吸附与侵入
除外伤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等)直接将病原菌导人机体
除外伤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等)直接将病原菌导入机体内引起感染外,绝大多数病原菌都是通过空气、饵料、水源、生殖系统等途径侵入机体,并首先吸附在机体黏膜上皮细胞上面(少数病原菌可经皮肤自行穿越,如布氏杆菌)。这种吸附现象是细菌表面因子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菌毛对肠道上皮细胞吸附后而引起肠道疾病,呼吸道致病菌(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侵入后首先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上皮才能逐渐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
细菌牢固吸附在组织表面后,有的仅在吸附表面生长繁殖而引起疾病,如霍乱弧菌;有的则进入组织表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疾病及造成组织表面损伤,如痢疾杆菌;还有一些病原菌则可通过黏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进人表层下的组织或经血流进一步扩散,例如坏死杆菌可经血流转移至肝脏和肺脏。因此,病原菌入侵后可在原地产乍毒素致病(如破伤风杆菌、大肠杆菌的致病),有的进人吸附的上皮细胞内繁殖致病并引起组织表面损伤(如痢疾杆菌的致病)以及进人机体组织深部或随血液扩散(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等3种致病情况。
2.繁殖与扩散
病原菌侵人机体后能否引起机体致病,除与机体抵抗力的强弱有关外,主要在于该菌的侵入能否在局部繁殖,以及扩散至全身其他部位组织继续繁殖能力。当然,病原菌侵人的数量越多,在机体局部组织繁殖并扩散至全身其他组织的繁殖能力也相应增加。
细菌侵入机体局部组织以及扩散至全身其他组织繁殖能力,还与机体局部或全身组织的环境是否适宜于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求的环境有关。例如,破伤风杆菌只有通过伤口侵人机体组织,而且伤口比较深、伤口面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