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药学,综合,
品牌: 谭同来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74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537720657
·条形码:978753772065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一书,以常用中药73味为纲,详细叙述该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现代药理;以常用药与他药配以为目,分配对奥妙、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名医经验、使用禁忌,一一俱陈,撷取古今药对800对,荟萃了200余位治方名家,临床医家,对药对独特的理论见解、独到的临床用药经验;以用药指归浓缩常用中药的配对用途及配伍规律。体例新颖,结构严谨,文字精炼,是一本医家借鉴、临床实用的济世活人的用药新书。
媒体推荐序
中药药对,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防病、治病一
种最简明的用药形式,也是中医方剂组方配伍的核心内容。中医方剂文献博大精深、汗牛充栋
,从被尊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到明《普济方》载明以前之方剂达
61739首之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末的一千余年间民间名医所著方书多达1400多种,其
中,既有方剂的临床运用,又有方剂的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对
历代中医方剂文献的系统整理,使方剂学的研究达到了鼎盛阶段,方剂的现代实验研究至今方
兴未艾,中药新药的研究生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
然而,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的药对,历代研究者寡,其文献散见于各种医书、方书之中。
谭君同来偕其学友,潜心于中药药对的研究,古今文献,广搜博览,结合自己的临床体验,将
常用中药73味涉及药对800余对,系统整理、分析,其中,既有药对配伍奥妙,也在临床的具
体应用;既有历代名医的药对理论与用药经验,又有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临床领悟;既揭示各种
药对应用的适用病症,又提示其使用的禁忌。全书内容广博,并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
有机结合,是一部既有理、又有用的,全面、系统的中药药对临床全书。
尤昭玲
目录
第一章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
麻黄——桂枝
麻黄——杏仁
麻黄——附子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防风——自术
【配对奥妙】防风辛甘微温,长于祛风散邪,为风药中之润剂;且其味辛能散郁舒肝,甘又能和中理脾,故有一定的舒肝理脾作用;白术甘温且苦,苦能燥化脾胃之寒湿,甘温能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二药配对,既能健脾舒肝,用于肝郁侮脾之“痛泻”证,又有益卫固表御风之功,用治气虚卫表不固者。
【临床应用】1.表虚卫阳不固,腠理不密,自汗,多汗者。
2.肝木乘脾,运化失常所致的腹痛即泻,泻后痛仍不减,苔白,脉弦缓。
【用量用法】防风:6~lO克;白术:10~15克。在痛泻要方中,防风为3克,白术为6克,用量之比为1:2,在玉屏风散中,防风为6克,白术为12克,用量之比为1:2;临床用白术时,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止汗安胎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名医经验】1.邓铁涛我体会此方(玉屏风散)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我认为,其组成分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其一,防风用量需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临床上运用时,若见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多者,则加麻黄根10克。(《邓铁涛临床经验集》)
2.高学敏防风既疏风邪,实卫固表,升发清阳,引血归经,故多用于多汗及出血证,若表虚自汗,易患外感,常与黄芪、白术同用,如《易简方》引《究原方》玉屏风散;若阴虚盗汗,常与牡蛎、白术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牡蛎散;若湿阻脾中清阳,里急后重,肢体
为沉重,倦怠少力者,常与苍术、白术、茯苓、芍药同用。如《脾胃论》升阳除湿防风汤。(《中药学》)
8王好古 白术汤,以白术二两,水煎服,治疗伤风寒,若发热弓l饮,加黄芩、生甘草各一两;头痛恶风者,加羌活三钱半。(《此事难知》)
【使用禁忌】阴虚发热之盗汗忌用。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牡蛎散;若湿阻脾中清阳,里急后重,肢体为沉重,倦怠少力者,常与苍术、白术、茯苓、芍药同用。如《脾胃论》升阳除湿防风汤。(《中药学》)
3.王好古 白术汤,以白术二两,水煎服,治疗伤风寒,若发热引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