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书法作品,名家作品,王羲之,
品牌: 骆恒光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泠印社
·页码:13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5171327
·条形码:978780517132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媒体推荐王羲之与《圣教序》
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三○七年),卒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享年五十九岁。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生于「王、谢」豪门贵族之家,但平生不乐意做官,且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四十多岁时便开始过隐居生活。在政治上,他深受伯父王导的影响,不主张北伐,意欲保住长江以南的偏安局面,但对当时的腐败政治多有不满,提出过一些反对意见。从统治阶级本身的利益出发,他在一定程度上关心人民疾苦,曾开仓赈济饥民,并要求减轻赋役。王羲之晚年徜徉山水间,追求「虚静恬淡,寂寞无力」的「内心澄静」的境界,然而仍关注朝政,于国事未能去怀。
王羲之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度过青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家族中学书气氛极浓,且多俊杰之士。伯父王导以行草兼妙,见贵于当世,父亲王旷善隶书,叔父王廙工于草隶飞白,堂兄弟王洽、王恬、王劭、王荟,侄儿王珣、王珉,儿子王献之、王徽之等都善书法。王羲之十二岁时,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他即能有所领悟。后他随卫夫人(三国时魏太傅钟繇的弟子)学习书法,卫夫人初见他的笔迹,即惊叹不已,说:「此子必蔽吾书名矣!」晋室南渡后,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潜心学习前辈书家如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钟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并受到家族中能书者,尤其是父辈中的书法高手的影响。由于他能「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并最终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绝妙境地,因而成为中国厉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古今中外,凡喜爱中国书法艺术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东晋以来凡有成就的书法家,也几乎没有不直接或间接地受过他的书风影响的。
王羲之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唐代书评家张怀瓘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王羲之的真书,如《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作品,平整而多变,安稳而雄逸,继承并发展了前代书家的笔法;王羲之的行草书,如《丧乱帖》、《初月帖》、《姨母帖》、《奉橘帖》、《孔侍中帖》等作品,攲正向背,大小错落,千变万化,神奇莫测。《兰亭叙》自然天成,众美荟萃,更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评者以为他的行草书「能增古法之所未备,去古法之所当废。独辟新境,变古体为今体」。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把前代、当代书家作品中用笔、结字、布白的各种优点,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成为历代书法创造的集大成者。
王羲之的书迹早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被有意者搜罗和聚积。尤其是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盛赞王书「尽善尽美」,并说:「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由于唐太宗的酷爱和极力提倡,一时朝野上下学王书蔚然成风,造就了王书独步书坛之势。唐太宗还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范围内购求王羲之书法真迹。据史载,唐内府藏有王羲之书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共一百二十八卷。
……
目录
《圣教序》拓本
《圣教序》的基本笔画
点 横 竖 撇
捺 钩 挑 折
《圣教序》的偏旁部首
《圣教序》的用笔结体
牵丝联结 布白变化
笔画替代 结体方圆
笔顺变化 纵横取势
放笔取势 结体错位
连断变化 结体重轻
局部省略 重复结构
同字异形表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