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历代名家技法图典——人物编
分類: 图书,艺术,摄影,摄影技法与教程,
品牌: 卢辅圣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码:59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806725393
·条形码:978780672539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种绘画能像中国画那样,具有一套流传有绪、体系完备而又灵活多变的图式规范,无论赫赫大师还是莘莘学子,都无法绕开这套图式规范而取得成功。可以说,历代国画名家既是图式规范的创造者,也是图式规范的承传者,正是承传和创造的完美结合,才使他们赢得了中国画发展长莲上富有意义的一环。
本书为中国画历代名家技法图典之人物编,选编了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名家人物画代表作数千幅,集中反映了中国画人物画的技法特点和源流演变的脉络。目录:一、须眉法(士夫类;道释类;骑射类;渔樵类)二、仕女法(闺秀类;妇妪类;仙佛类;伎乐类)三、童稚法四、现代人物法等.中国画教学采取了迥异于西方的"课徒"方式,即通过先临摹后变革、先接受后理解、先专一后兼多方的"以法致致道"之途径,来训练培养新一代国画家。
媒体推荐中国人物画技法术要
中国人物画的技法,不外科勾线填彩和水墨两大类。勾线填彩是流行于中国汉代的简笔画在借鉴印度犍陀罗艺术(渊源于古希腊写实性的造型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技法的崛起,改变了汉代绘画遗形取神的简逸作风,一变为形神兼顾、精巧工整,既成为魏晋宗教壁画,也成为兴起于魏晋的卷轴画的主力军。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协指卫协,为顾恺之所师)”,正说明了汉画借佛教绘画向精工的勾线填彩法过渡的进程。勾线填彩法,在赋彩以前,亦属于水墨的范畴,精细而工致,后来形成了一种专门的画法,名曰“白描”。在勾线填彩的技法中,白描是朽定人物形象的前提,具有逻辑上的第一性,是骨骼:填彩则是赋予对象质感的表现,在逻辑上是第二性的,是肌肉。所以,在上古的绘画理论“六法”中,朽定人物形象的技法——“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皆领先于“随类赋彩”。实际上,“六法”主要是为论述人物画的勾线填 彩法而非水墨画法而产生的,因为后来在水墨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营位置”,在“六法”中原本是落后于“随类赋彩”的,而在水墨画兴起后,当仅以水墨便完全能够解决对象“骨肉”的造形时,“随类赋彩”的地位便日益陨落。由此可知,“随类赋彩”在六朝绘画中,其实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便是当时 风靡画坛的勾线填彩技法所奠定的。水墨技法随着山水画的兴起而兴起后,开始侵入到人物画的领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勾线填彩人物画法是通过佛教的兴盛而兴盛的,而勾线填彩人物画法的式微,换言之,也即水墨人物画法的兴盛,也由于佛教的变迁而产生。唐代佛教条的奥义的,因而禅林作画也独具狂逸的作风,通过禅林中或与禅林中人交游甚密的“逸品”画家如张志和、孙位等人的实践,至五代,乃产生了一路粗犷率意的阔(简)笔水墨人物画法。中国人物画的技法,至此也基本全部形成了,元明清三代的人物画,基本是在前人创造的技法中唱流派戏,即审美上多有新创,却已无法在完备的技法上再辟新途了。至20世纪西方绘画的传入,随着人们对素描的借鉴,中国人物画才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近代以来,人以工笔、写意来区分中国画的类型,而且往往以工笔应对勾线填彩,以写意应对水墨,更有甚者,以工笔应对定实,而将写意置于写实与抽象之间。这种分类很不科学,也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例如,在敦煌壁画中,就极多造型严谨(写实)而手法写意(即写形之大意)的勾线填彩作品,而在写实性的素描中间,亦有取其意到(写形之大意)的速写技法,又如在水墨画中,既包括了工谨写实的白描人物,亦包括了用取其意到粗笔画成工整的形象,比如马远的《孔人像》,当然还包括了化的意气之“意”)的阔(简)笔画,如梁楷的《泼墨仙人》。
准此,我们对人物画技法的认识,应紧扣勾线填彩和水墨两大类型,而在勾线填彩中,应更着眼于“骨法”,即以不同形状的线条严谨地塑造对象(东方人相对西方人骨骼起伏不大,不受光阴影狭窄细长,古人衣饰特多宽带长袖,故极适合以中锋线条而非块面加以塑造),进而可由白描推及至水墨的领域,运用不同的用笔(包括中锋线条和侧锋块面)来塑造对象,最终达到以水墨简笔概括地,当然也可以是主观化表现、处理对象。这不但是中国人物画技法变迁的一条历史文脉,而且对一般学画人物画的人来说,也是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习道路。
……
编辑推荐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种绘画能像中国画那样,具有一套流传有绪、体系完备而又灵活多变的图式规范,无论赫赫大师还是莘莘学子,都无法绕开这套图式规范而取得成功。可以说,历代国画名家既是图式规范的创造者,也是图式规范的承传者,正是承传和创造的完美结合,才使他们赢得了中国画发展长莲上富有意义的一环。
目录
一须眉法
(一)士夫类
(二)道释类
(三)骑射类
(四)渔樵类
二仕女法
……[看更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