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分類: 图书,心理学,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史,
品牌: 白学军
基本信息·出版社:轻工业出版社
·页码:42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01941424
·条形码:9787501941421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具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
媒体推荐序 林崇德
研究任何科学,都必须同时学习或研究这门科学发展的历史,以便了解这门科学走过的道路,从而总结过去的研究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所以也同样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有着其历史上值得总结、学习和发扬的一系列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来回顾、探索和提高。
由白学军教授等人翻译的罗杰·R.哈克(Roger R.Hock)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即将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翻阅这本书的译稿,被其内容所吸引。此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而且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浏览。
首先,该书收录了现代在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著名研究。例如,第一章中加扎尼加(Gaz-zaniga)等人关于裂脑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认识;第二章中阿瑟瑞斯基(Aserinsky)等人对睡眠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人类睡眠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探讨;第三章中班杜拉(Bandura)等人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榜样的重要性;第四章中罗夫特斯(Loftus)完成的关于目击证人的研究,使律师对目击证人询问的方式得到司法界的关注;第五章中哈罗 (Harlow)关于依恋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爱的力量;第六章费斯廷格(Festinger)等人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第七章中罗特(Rotter)关于内外控制点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人格特征影响个体行为的认识;第八章塞里格曼(Seligman)等人关于习得性抑郁的研究,让我们明白挫折个体心理的负面效应,等等。这些研究从发表到现在,仍被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者所引用。透过这40项研究,会使读者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
其次,该书介绍每项研究的形式有利于读者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思路、程序及方法。40项研究都是按下列形式介绍的,即:该项研究的最早发表时名称及发表物的出处、该项研究当时的背景、进行该研究的理论假设、具体方法、研究所得结果、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该研究发表后的后续研究、最近几年该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该研究的结论。在介绍这些研究时,作者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进行了简化和科普化,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每项研究开始之前和之后给出了相关的参考文献,便于对此领域研究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阅读。我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每一项研究,不仅可了解作者当时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而且还能掌握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科学实验研究的对象。这一点不仅对于那些即将开始心理学学习的人来说会从中受益,而且对于那些已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工作者来说,也会从中受到启发的。
第三,该书中介绍的研究都是在心理学发展史上非常有名的原创性研究。这使我联想起自己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的一段感受:为了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我们应多出原创性成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为我们在原创性方面树立了榜样,当然,学习不等于模仿,更不是抄袭。我希望我们能多开创一些新的领域,也让国际同仁对我们有些刮目相看,而不是从设计到观点,都去套洋人的框架。对于原创性研究与原创性成果,我更寄希望于新一代的研究者。我坚信他们会出现一个个创新群体与创造性个体,会产生出大大小小的原创性成果。这是我愿意做序并向广大作者推荐本书的根本原因。至于本书所涉及的研究是否存在问题,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仅会通过吸收其精华,扬弃糟粕,在先人或他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而且还会与译者们进行商讨和商榷,进一步辨别出和领悟出更科学的原理来。
是为序。
2003年8月22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推荐我翻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这本书的译稿,被其内容所吸引。此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而且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浏览。
目录
第一章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 知觉和意识
……[看更多目录]
序言研究任何科学,都必须同时学习或研究这门科学发展的历史,以便了解这门科学走过的道路,从而总结过去的研究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所以也同样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有着其历史上值得总结、学习和发扬的一系列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来回顾、探索和提高。
由白学军教授等人翻译的罗杰·R.哈克(Roger R.Hock)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即将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翻阅这本书的译稿,被其内容所吸引。此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而且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浏览。
首先,该书收录了现代在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著名研究。例如,第一章中加扎尼加(Gaz-zaniga)等人关于裂脑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认识;第二章中阿瑟瑞斯基(Aserinsky)等人对睡眠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人类睡眠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探讨;第三章中班杜拉(Bandura)等人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榜样的重要性;第四章中罗夫特斯(Loftus)完成的关于目击证人的研究,使律师对目击证人询问的方式得到司法界的关注;第五章中哈罗 (Harlow)关于依恋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爱的力量;第六章费斯廷格(Festinger)等人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第七章中罗特(Rotter)关于内外控制点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人格特征影响个体行为的认识;第八章塞里格曼(Seligman)等人关于习得性抑郁的研究,让我们明白挫折个体心理的负面效应,等等。这些研究从发表到现在,仍被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者所引用。透过这40项研究,会使读者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
其次,该书介绍每项研究的形式有利于读者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思路、程序及方法。40项研究都是按下列形式介绍的,即:该项研究的最早发表时名称及发表物的出处、该项研究当时的背景、进行该研究的理论假设、具体方法、研究所得结果、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该研究发表后的后续研究、最近几年该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该研究的结论。在介绍这些研究时,作者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进行了简化和科普化,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每项研究开始之前和之后给出了相关的参考文献,便于对此领域研究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阅读。我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每一项研究,不仅可了解作者当时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而且还能掌握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科学实验研究的对象。这一点不仅对于那些即将开始心理学学习的人来说会从中受益,而且对于那些已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工作者来说,也会从中受到启发的。
第三,该书中介绍的研究都是在心理学发展史上非常有名的原创性研究。这使我联想起自己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的一段感受:为了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我们应多出原创性成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为我们在原创性方面树立了榜样,当然,学习不等于模仿,更不是抄袭。我希望我们能多开创一些新的领域,也让国际同仁对我们有些刮目相看,而不是从设计到观点,都去套洋人的框架。对于原创性研究与原创性成果,我更寄希望于新一代的研究者。我坚信他们会出现一个个创新群体与创造性个体,会产生出大大小小的原创性成果。这是我愿意做序并向广大作者推荐本书的根本原因。至于本书所涉及的研究是否存在问题,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仅会通过吸收其精华,扬弃糟粕,在先人或他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而且还会与译者们进行商讨和商榷,进一步辨别出和领悟出更科学的原理来。
是为序。
2003年8月22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文摘书摘
结果和讨论
在研究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通常他们能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第64页)。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动物测试的结果很有趣——不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与它们的生存需要有关。
例如,小鸡出壳后就必须马上开始自己觅食。当研究者把出生不足24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它们从不会犯跌下深渊的错误。
小山羊和小绵羊在出生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从能站立的那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应和小鸡一样准确而可预测,一次错误也没有。当研究者把1只出生仅一天的小山羊放在深的一侧玻璃板上时,它变得惊恐呆滞,表现出防御性姿态。随后,如果把它推向浅的一侧,它则变得轻松自在,并跳向看似坚实的表面。这说明视觉起着完全的控制作用,动物虽然能感觉到在深的一侧上面有坚实的玻璃,但这种感觉没能影响它们的反应。
而对于小老鼠则是另一回事了。它们对浅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你认为这一不同为什么会存在呢?在你得出“小老鼠比较愚蠢”这样的结论以前,先来看看吉布森和沃克的解释:小老鼠对视觉依赖性不大。实际上,它们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它们在夜间活动,因而它们靠嗅觉寻找食物,在黑暗中运动时靠鼻子上坚硬的触须感知物体。所以当一只小老鼠被放在中间地带时,它不被视崖所欺骗,因为它不是用视觉来决定走哪条路的。对小老鼠的触须而言,深侧和浅侧的玻璃在感觉上没有区别,所以小老鼠离开中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