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21世纪工商管理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管理,MBA与工商管理,教材,
品牌: 吴勤堂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307040875
·条形码:978730704087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公共关系是一门专门化的新学科,一个整体的、专门的和行业;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进步、文明和现代化的一面,研究和掌握公共关系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世界文化、科技先进的国家,公共关系已是耳熟能详的东西。组织、企业、个人发展和参一社会竞争,务必拿起“公共关系”这一新型武器已成为共识。正因为如,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共共关系?公共关系对组织、对企业为什么具有神奇的功效?共共关系是怎样运作的?它怎样服务于我们的组织目标、企业战略?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这一武器?
媒体推荐前言
社会科学以研究人为本,以研究关系为主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知识与学说,研究重点在人,它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学研究的实质依然是劳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所结成的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管理学把研究重点转入到以人为中心,这是对管理本质认识的深化,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人们普遍认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诞生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系统论研究的对象依然是关系。它研究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元素、元素与元素的关系;系统的等级秩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间的同一与差异;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等问题。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到处涉及的是关系,足见关系的研究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或组织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应该正视这一事实,注重各种关系的研究。其中应特别注意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重点是组织与公众关系。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中,不可能离群索居。既然如此,组织的发展与否必然影响到个人的奋斗目标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公共关系理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个人关系的处理和个人形象的塑造的。因此,也可以说是帮助组织处理好了公共关系。
美国著名企业家戴尔·卡奈基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是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斯坦福研究中心也提出:“你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约翰·洛克菲勒在他全盛时期曾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糖和咖啡一样必不可少,我愿出高薪来聘任这类人才。”
21世纪是充满变化的时代。在所有变化中,呈现为世界性、主导性的趋向应首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加速奔涌,扑面而来。所有企业都被裹挟其中并受到深刻影响。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有利于促进各国各地区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这种生产社会化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任何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不应也不可能置身其外,而只能顺应潮流,加入其中。置身其外,就会被闭锁,被孤立,被边缘化。相应地,企业所处的公众环境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急剧变化,这一变化给
公共关系带来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置身其中的企业惟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清晰认识公共关系的新格局,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关战略目标和方向,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因此,与时俱进,重新构筑公共关系的战略与策略体系,是新世纪中企业公共关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公共关系是一门专门化的新学科,一个整体的、专门的行业;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进步、文明和现代化的一面,研究和掌握公共关系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世界文化、科技先进的国家,公共关系已是耳熟能详的东西。组织、企业、个人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务必拿起“公共关系”这一新型武器已成为共识。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对组织、对企业为什么具有神奇的功效?公共关系是怎样运作的?它怎样服务于我们的组织目标、企业战略?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这一武器?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间的很多问题没有永恒的答案,没有终极的答案,如若在实践中生搬硬套肯定要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它看上去很浅显简单,却难倒了那么多出色的企业家、政治家。
……
目录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公共关系学同庸俗关系学的区别
第三节研究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公共关系发展的背景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四、公共关系公众分类和定位的通用方法
界定了本组织的特定公众,这只选择并排列出组织在特定时空中的公众。而组织所面临的公众众多,往往又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其联系形式又千差万别。这就要求采取多标准分类,准确地把握它。一般可按形式逻辑的要求,采取不同的依据,将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分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对公众这一概念常见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几种。
1.按人口学结构标准分类
人IZl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和。按人口结构分类,反映了公众的特点和共同利益。任何组织都可以对自己的公众,按此标准分类、分析。其分类依据是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民族、政治及宗教信仰等。
2.按组织环境标准分类
即按公众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分类,有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之分。
3.按公众的组织状况标准分类
(1)公共关系所面对的没有组织的非组织性公众。它可以分为四小类:①流散型公众,这是指稳定性最差的一个层次的公众,如出差者、旅游者、流动商贩等。②临时性公众,这是指由临时问题或事件聚集起来的公众,这类公众往往因某突发性问题较严重,而应认真对待。另外,展览会、运动会的各类观众均属于此类。③周期性公众,这是指有规律性聚集起来的公众。这通常同季节性、重大节日、纪念日相联系,如抗洪抢险将士、游园者、节假日购物消费者。④稳定型公众,这是指与组织有业务往来或经常发生联系的公众,如票友、棋友、琴友、追星族及球谜等。
(2)有组织的公众。它即指特定的社会团体、群体。这可以分为三小类:①社区性公众,指所在社区的组织、机关、团体。②环境性公众,指与组织相关的内外环境中的公众,如协作单位、新闻单位。③管理性公众,即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机构。
4.按公众发展的状况标准分类
美国公共关系学者格罗尼格和亨特,按公众形成的一般过程将其分为公众和非公众。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公众始终存在;从公共关系角度讲,则存在非公众。
(1)非公众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既不受该组织的行为影响,也不对该组织产生任何影响力和后果的个人、群体、社团。正确把握和确定非公众,有利于把握公共关系的主攻方向,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2)潜在公众指在事实上已与组织发生了联系,但双方均尚未意识到的公众,或是将会同组织发生联系的公众。由于潜在公众尚未意识到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