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预防、卫生学,
品牌: 南怀瑾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19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9033272
·条形码:9787309033274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欢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恰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作者简介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编辑推荐“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
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的同意,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台湾 1989年第 17版改排出版,以飨读者。
目录
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静坐的方法
静坐的心身状况
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堂,东方的世外桃源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之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秘密宗”法门之一部分。此皆从现有生命之身心着手薰修,锻炼精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缚,以达成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于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纯依信仰而自求实证。
但千古以来,有关长生不老的书籍与口传秘法,流传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寿者难期,看来纯似一派谎言,无足采信。不但我们现在有此怀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晋代人嵇康,撰写《养生论》而力言神仙之可学,欲从理论上证明其事之真买。
嵇康提出神仙之学的主旨在于养生,堪称平实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暂且不问。其对现有养生之助益,则绝难否认。且与中国之医理,以及现代之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学,可以互相辅翼,大有发扬的必要。
一种学术思想,自数千年前流传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并非尽为愚蠢,轻易受骗。但是由于古今教授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今天对此不容易了解。况且自古以来毕生埋头此道,进而钻研深入者,到底属于少数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如普通应用学术,可以立刻见效于谋生。以区区个人的阅历与体验,此道对于平常注意身心修养,极有自我治疗之效。如欲“病急投医,临时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与人生生命之奥秘,而冀求超凡者,则又涉及根骨之说。清人赵翼论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诣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园中之妙哉!
本书的出版,要谢谢多年来学习静坐或修道者的多方探询,问题百出,使我大有应接不暇之感。乃以浅略之心得与经验,扫除传统与私相授受的陋习,打破丹经道书上有意隐秘藏私的术语,作一初步研究心得之平实报导。对于讲究养生的人或者有些帮助。
在此尚须声明,所谓“初步”并非谦抑之词,纯出至诚之言。要求更为深入,实非本书可尽其奥妙。如果时间与机会许可,当再从心理部分,乃至综合生理与心理部分,继续提出研究报告。
一九七三年岁次癸丑净名庵主记于台北
文摘书摘
肪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妁七种要点(如附图):
(一)双足跏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27页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着,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进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似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当心守窍的后果
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大体上都注重守在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即此之谓。有的认为只要守住了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炁”。其实,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