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古代,先秦,
品牌: 张卫中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391838X
·条形码:978753391838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卓著的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自汉代以来,读书人就一直将它奉为必读之书。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为学、处世,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它是孔子死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是后人了解孔子、研究孔子学说最可靠的原始资料。
媒体推荐前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卓著的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自汉代以来,读书人就一直将它奉为必读之书。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为学、处世,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它是孔子死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是后人了解孔子、研究孔子学说最可靠的原始资料。
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他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的大夫。不过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他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地位很低的小吏。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以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五十一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任中都宰,卓有政绩。后来由中都宰升为小司空,由小司空升为大司寇。五十四岁时,孔子因执政的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不听朝政,便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活。他带着一帮弟子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没能得到任用。六十八岁时,孔子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七十三岁,孔子逝世。
《论语》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言论,有许多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观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比如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他说“为政以德”(《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试图“使整个社会按照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匡亚明《孔子评传》),从而变天下无道为有道。他的这些政治主张并不为当政者所用,却被后来的统治者改造、吸收,孔子也因此被尊为“圣人”。
在教育方面,孔子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他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贫贱者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侧重“启发”,“因材
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不耻下问;在教学态度上则是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孔子的这些思想和言论无不具有永恒的价值。
总之,《论语》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虽然语言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内容,其间不乏至理名言。宋代的赵普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虽不
无夸张,但《论语》对后代的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张卫中 于杭州
二○○三年八月
编辑推荐《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卓著的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自汉代以来,读书人就一直将它奉为必读之书。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为学、处世,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它是孔子死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是后人了解孔子、研究孔子学说最可靠的原始资料。
目录
前 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治:管理。赋:兵赋,交纳的兵甲车马等,这里指军政工作。求:冉求。邑:古代庶民聚居的地方,包括它周围的土地。千室之邑: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家:卿大夫的采地
食邑。百乘之家:有百辆兵车的大夫的采地。之:同“其”,他的。宰:古代一邑的长官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做“宰”。这里兼指邑宰与家宰而言。赤:孔子的学生公西赤,字子华。束带:束整衣带,指整理好礼服。朝:朝廷。宾客:外宾,指他国派来的使者。
[今译]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个仁人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嘛,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派他去管理军政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
德,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一个拥有千户的大邑,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采邑,可以派他去担任行政长官。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使他穿着礼服在朝廷上接待外宾,应答宾客。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提示]这一章孔子对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指出其各有所长可见孔子知人,也可见孔门多贤。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使他穿着礼服在朝廷上接待外宾,应答宾客。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提示]这一章孔子对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指出其各有所长。可见孔子知人,也可见孔门多贤。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女:同“汝”,你。回:颜回。孰:谁。愈:更好,更强。赐:子贡自称其名。望:通“方”,比较。以:而。弗:不。与:同意,赞同。
[今译]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相比,哪一个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我同意你说的,确实比不上他。”
[提示]这一章孔子一方面赞赏颜回,一方面激励子贡,让子贡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