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理论与研究,
品牌: 南怀瑾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5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9029844
·条形码:978730902984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如何修证佛法》内容: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诸位学佛、学禅、学打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盘盘腿,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两条腿练熟再说。现在继续刚才的话,谈到开讲这个课程的因缘。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间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二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作者简介南怀瑾: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青年时代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9年春赴台,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85年夏,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有著作三十多种。
媒体推荐编者的话
(一)1978年的春季,本书作者南怀瑾教授,正在台北闭关,嗣因某种因缘,抽暇作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
(二)这是南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
(三)虽然作者曾表示,所讲的内容仅为要说的五分之一,但是读到本书,对于一个真心修学佛法、诚心求证的人,已是受益无穷了。
(四)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于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点破。
(五)读者也许会感觉,内容有偶尔重复之处,因系讲课方式,加重注意,故不加任何删编,以保持全貌,井尽量保持讲课时的口语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本书系禅定师听课笔记,再配合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法程师及谢锦烊居士校核经典,以及李淑君居士整阅全文,最后由刘雨虹居士总其咸,并加标内容提要。在作者离台时期,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实得力于前述几位贡献心力,在此一并致谢。并请各方不吝指正。
(七)本书原名是《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因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改为较浅显的现在书名。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编辑室
编辑推荐《如何修证佛法》是南怀瑾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
《如何修证佛法》所收作品涉及面广,较全面地反映了南怀瑾先生的当代研究成果,可供阅读、收藏、研究参考。...
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于修行实践,慧属于教理思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对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初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得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现在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决策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问世以后,不仅在海峡两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被译成英文,流传于西方国家。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考古最新版(2001年1月第2版第20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目录
第一讲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和悟道
倒因为果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法尘分别影事,是第三重录影。比如我现在讲话,录音是第二重,别人再拿去录是第三重、第四重。它究竟不是我现在讲话的真声音。就是这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大妄想,而这还算是正路。佛告诉你,这里头有邪路——外道。五十种阴魔,最后的识阴叫作外道。罗汉、声闻、缘觉都是外道之见。佛说这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来的。
“罔象”这两个字出自《庄子》,罔象等于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当然,它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它是虚幻,却也的的确确有那个影像,所以《楞严经》这里这个“罔象虚无”,放在“颠倒妄想”上面;的确安排得很好。
你看,这一念这么难,五阴就是一念。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念头清净了,身心内外清净,能达到这个境界,一半还是生理帮忙你,心理较宁、静时,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因为是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所以仍属于色阴境界。这个里头一走偏差,问题就多了。比如我们这时气脉——严格说,还谈不上气脉,只能说你那个神经系统,在平常的感受境界上,突然得到一种没有经验过的宁静境界,因而起了变化。尤其是当气脉通过后脑这一部分时,耳朵会听到一种声音;到了眼睛,眼睛出毛病到了牙齿,牙齿出问题;到每一部分都出问题。了解了这个问题,都可以因应、证人;不了解这个关键,就会走火人魔。其实,既没有火,也没有魔,这是你心理幻想变化的错觉。而你认为的清净,也不是清净;你认为的光明,也不是光明。
《楞严经》最后,把渐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讲解得很清楚,顿悟不离渐修。我们平常看《楞严经》,绝对会马马虎虎把珠宝看过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宝都埋在泥矿里头,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种境界里头,要用智慧,把首尾贯通,要读到滚瓜烂熟才能真懂。我现在告诉你们的,是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成本,才把密因抽出来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没有把它认真指出来过。所以“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下面是一个总论: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发愿。存心就是发愿,儒家称为存心,佛家就叫发愿,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说等我过世以后,把这个法门,传给修持的人,使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一切观念、一切修持的锗误,都是“见”的问题。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见浊”,我们这个世界,有所谓“五浊恶世”的说法,见浊就是五浊之一。这世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