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工具书,论文集,杂著,
品牌: 练性乾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
·页码:39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309014804
·条形码:9787309014808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取材自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禅宗与道家》、《新旧的一代》、《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观音菩萨和观音法门》和《金粟轩诗放八讲》等。我所做的事就是剪刀加浆糊,“断章取义”,稍加整理。好在南先生的书通篇结构严谨,但撷取一段,又能独立成篇。文章的标题大多是原书听小标题,小部分是我加上去的,在编辑过程中只删去个别字句。纯粹是技术性的。
作者简介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两年。(
媒体推荐前言
一辈子同文字打交道,自然是读了一些书。但对一位作者的书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津津有味,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读了他十几本专著,在我的读书经历中,算是件稀罕的事。这位作者就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虽然未曾谋面,未拜过师,但是,我在书信中还是称呼他为“老师”——不是北京眼下逮住谁都叫“老师”的客套,而是从心底里感到,南怀瑾先生的学问、人品,确实令我敬佩、羡慕。
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有许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但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不管三教九流,男女老幼,也都如此亲昵地叫着他;许多人都以是南老师的学生而引以为荣,而南老师自己则经常谦虚地说:“我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也没有收过一个徒弟。”接着,还自我幽默一下:“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我最讨厌人家把我当成偶像。吾乃一凡人,不足让人盲从我。”
南老师自谦为“凡人”,实际上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南老师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书香人家,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还学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此外,还学习文学、书法、医药和易经、天文等。
抗战军兴,南老师入川,曾任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学。后离校,专门研究佛学,花三年时间遍阅《大藏经》,后又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师。此后,曾讲学于云南大学和四川大学。
抗战胜利后,于一九四七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篷清修。
一九四九年春,南老师去台,一住近四十年,毕生从事教学工作,先是个别授学,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它院校和研究所,并创办东西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等文化事业。
南老师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著作等身,在台湾已出版了三十一部专著,其中大多为南老师讲述,他人整理。目前,还有大量讲学录音‘带尚未整理。南老师的著作不像三毛、琼瑶的小说那样畅销一时,而是长销不衰、一版再版,最多的一种达十八版,印数四十万册。台湾流传一段佳话:一对新婚夫妇互赠礼品,新郎向新娘赠送一套《论语别裁》,新娘还赠一套《孟子旁通》,而这两部书都是南老师的著作。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的读者有机会读到南老师的书。 自一九九○年以来,大陆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等几家出版社,已先后出版了南老师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禅宗与道家》、《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等好几部专著,还有《禅海蠡测》、《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等正在洽商出版中。南老师的书在大陆虽未引起轰动,但也拥有不少读者。在我的朋友中,有专家教授,也有青年学生、一般干部,凡读过南老师著作的人,无不叫好,无不佩服。一位朋友说,他在书店看到南怀瑾的书,随便翻翻,就毫不犹豫买下来,虽然书价不低。一个个体书贩在我案头看到南老师的书,就说:“南怀瑾的书好卖,有人一看见‘南怀瑾’三个字就买,都说这老头子学问大,字字值钱。听说他九十多岁了……”他讲了一大堆不知从哪儿听到的传闻,说得有点神了,我赶紧拿出南老师的相片给他看,并告诉他,老师今年才七十四岁。
……
编辑推荐《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内容博大精深,文字通俗易懂。既涉及诗话与人生、文化与文学、读书与论史、谈典与论人,也涉及知命与立世以及作者的人生精言;在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时,作者广征博引,谈笑风声;谈诗时,既有典故,又有哲理;谈人生时,引用了大量典故和诗词;用典故时,又有作者其独到的见地。
目录
第一章 诗话与人生
诗的伟大
追的哲学
重论诗教
发挥与寄托
诗的人生
帝王好色入诗来
文采与气质
千古腐儒骑瘦马
吃饭大如天
洗玉埋香总一人
金丹一粒误先生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为他人作嫁衣裳
赋到沧桑句便工
盖房子与人生
名利浓于酒
得意失意难定论
不合时宜
出处从来自不齐
志士栖山恨不深
莫到琼楼最上层
人间随处有乘除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和尚吟诗有威灵
第二章 文化与文学
古代的音乐
文与质
无情何必生斯世
文学史上三个梦
武侠小说的来龙去脉
翻译的学问
生活的艺术
旧八股与新八股
禅宗与中国文学
第三章 知命与立世
第四章 读书与论史
第五章 谈典与论人
第六章 人生精言
后记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一辈子同文字打交道,自然是读了一些书。但对一位作者的书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津津有味,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读了他十几本专著,在我的读书经历中,算是件稀罕的事。这位作者就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虽然未曾谋面,未拜过师,但是,我在书信中还是称呼他为“老师”——不是北京眼下逮住谁都叫“老师”的客套,而是从心底里感到,南怀瑾先生的学问、人品,确实令我敬佩、羡慕。
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有许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但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不管三教九流,男女老幼,也都如此亲昵地叫着他;许多人都以是南老师的学生而引以为荣,而南老师自己则经常谦虚地说:“我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也没有收过一个徒弟。”接着,还自我幽默一下:“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我最讨厌人家把我当成偶像。吾乃一凡人,不足让人盲从我。”
南老师自谦为“凡人”,实际上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南老师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书香人家,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还学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此外,还学习文学、书法、医药和易经、天文等。
抗战军兴,南老师入川,曾任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学。后离校,专门研究佛学,花三年时间遍阅《大藏经》,后又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师。此后,曾讲学于云南大学和四川大学。
抗战胜利后,于一九四七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篷清修。
一九四九年春,南老师去台,一住近四十年,毕生从事教学工作,先是个别授学,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它院校和研究所,并创办东西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等文化事业。
南老师学问博大精深,一生著作等身,在台湾已出版了三十一部专著,其中大多为南老师讲述,他人整理。目前,还有大量讲学录音带尚未整理。南老师的著作不像三毛、琼瑶的小说那样畅销一时,而是长销不衰、一版再版,最多的一种达十八版,印数四十万册。台湾流传一段佳话:一对新婚夫妇互赠礼品,新郎向新娘赠送一套《论语别裁》,新娘还赠一套《孟子旁通》,而这两部书都是南老师的著作。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的读者有机会读到南老师的书。自一九九0年以来,大陆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等几家出版社,已先后出版了南老师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禅宗与道家》、《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等好几部专著,还有《禅海蠡测》、《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等正在洽商出版中。南老师的书在大陆虽未引起轰动,但也拥有不少读者。在我的朋友中,有专家教授,也有青年学生、一般干部,凡读过南老师著作的人,无不叫好,无不佩服。一 位朋友说,他在书店看到南怀瑾的书,随便翻翻,就毫不犹豫买下来,虽然书价不低。一个个体书贩在我案头看到南老师的书,就说:“南怀瑾的书好卖,有人一看见‘南怀瑾,三个字就买,都说这老头子学问大,字字值钱。听说他九十多岁了……”他讲了一大堆不知从哪儿听到的传闻,说得有点神了,我赶紧拿出南老师的相片给他看,并告诉他,老师今年才七十四岁。
我喜欢读南老师的书,因为他的书别具一格,不同凡响。南老师毕生钻研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字一句的训诂注疏,不固执于一得之见、一家之言,而是透彻地理解儒释道各家的学术精髓,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现代人的种种心态,广征博引,谈笑自如。“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南老师客厅里挂着的条幅,反映了南老师宽阔的胸怀和执著的追求。
南老师的著作一个难能可贵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易经》、《论语》、《老子》这些几千年前的深奥经典,南老师用通俗、轻松、幽默的现代口语讲解起来,使读者如同听故事读小说,入耳入脑,爱不释手;南老师的书还充满人生哲理、富于强烈的民族意识。难怪出版界争相出版南老师的书。
我无意吹嘘南老师的书完美无缺或句句是真理。我敢说,国内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肯定可以在南老师的书中挑出毛病或提出完全与之相反的观点。本来,如何解释、评价几千年前古人讲过的话,有不同的意见是很自然的。老子的一部《道德经》,才五千多字,但后世诠释评价《道德经》的文章专著恐怕已有几千万言了,不仅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无不掺进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老子如果活到现在,不知作何感想。所以,南老师谦虚地把自己的书名都用上“别裁”、“杂说”、“旁通”等。
南老师现已离开了讲坛,几年前,移居香港。南老师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但声名远播、桃李满天下;南老师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但没有高官厚禄、腰缠万贯。出于对家乡的厚爱,出于对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企望,南老师在海外筹集巨资,建立了几个投资公司和基金会,在国内开办或筹组八个合资企业,合资修建温州至金华的铁路的项目也正在落实;南老师慷慨解囊,在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设立奖学金或提供资助,但是他不让宣传,连他亲近的人也说不清有多少人得到过南老师的扶植。
南老师的书在大陆已印行了几十万册,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但南老师的身世人品还鲜为人知。我根据间接得来的信息作此短文,不足以全面反映南老师的道德文章。这是我第一次未经采访本人而写成的“人物专访”,但愿有机会亲聆教诲,向喜欢南老师书的读者介绍南老师不平凡的业绩。
练性乾
一九九二年八月
文摘书摘
一言可以兴邦的史实很多。一个例子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论:“创业难,守成也不易。”这个道理,不但国家天下事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由贫穷而变成富有,是创业难,至于子孙的守成,又是一个大问题。究竟哪一个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素来认为两者皆不易。另一个例子,宋高宗曾说过,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其实这句话,春秋战国时,卫国的蘧伯玉也这样讲过,人由于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累积,回过头一看,才发现过去的错误。
“一言丧邦”,一句话而亡国的,又可以举很多例子了。历史上楚汉之争,刘邦的长处,是听从别人的话,他之所以成功,是别人的好意见能马上接受。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自己的主意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在个人修养上要注意,尤其作为一个单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种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别人的意见更对,更高明,可是为了“面子”,为了怕“下不了台”而不接受。这种心理,大而言之是修养不够,小而言之是个性问题,自己转不过弯来。我们看看项羽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决定:当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有人(据《楚汉春秋》的记载是蔡生,而《汉书》的记载是韩生)对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天下就可大定。
国都应该定在哪里?历代都有讨论。宋元以前,首都多半在陕西的长安,宋代因为国势非常弱,定都汴梁。当时也曾有人认为洛阳是四战之地,不宜为首都。往下元、明、清八百多年来,首都则在北京。民国成立以后,关于定都,当时也有许多主张。一派主张定都北京;一派主张定都南京;还有人主张定都咸阳;又有人主张北京或南京都可以,但是应该在长安、武汉等地设四个陪都。这一派人看到了将来国家的大势,要与国际的局势相配合的。一个国家究竟定都在哪里,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的配合都很重要,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再回来讲,项羽对这个定都的建议不采用。他有一句答话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就凭了这句话,他和汉高祖两人之间器度的差别,就完全表现出来了。项羽的胸襟,只在富贵以后,给江东故乡的人们看看他的威风,否则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给谁看?他这样的思想,岂不完蛋!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