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

分類: 图书,建筑,建筑设计,住宅建筑,
品牌: 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220067178
·条形码:978722006717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四川民居从地形和地域来看,山区、丘陵、江边、平地,以至川东、川南、川西、川北都各具特色;从民族来看,汉、藏、羌、彝、回、苗、瑶 、纳西等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风格;从社会功能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等不同特点。
这些历史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都是四川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建筑成果,有些堪称民间建筑的瑰宝。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可否认,有些民居建筑在功能、结构、设备等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有些由于建设用地拆迁,已经或正在成片地拆除。但是,这些“瑰宝”的历史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磨灭的。我们除对其中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民居应该注意保护之外,这些民间建筑的优秀成果,无疑将永远是我们创造民族化 、现代化建筑的重要创作源泉。
本书的问世,必将有助于对四川民居建筑的发掘、整理、研究,使之为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媒体推荐序
四川省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属西南内陆省分,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几千年来,有汉、藏、羌、彝、蒙、回、苗、瑶、纳西等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创造出世所共知的璀璨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巴蜀文化。其中四川民居由于地形、气候、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居形式。从历史遗迹来看,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前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成都十二桥出土的商周木构架民居,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实物之一。
四川民居从地形和地域来看,山区、丘陵、江边、平地,以至川东、川南、川西、川北都各具特色;从民族来看,汉、藏、羌、彝、回、苗、瑶、纳西等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风格;从社会功能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等不同特点。例如在山地和沿江一带,多根据地形条件灵活布局,做到因地制宜,不落窠臼。或因依山傍水的视野条件,形成分层筑台和吊脚楼等独特形式。在成都平原则常与庭园结合,组成院落,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常可感受到较多的文化气息。在用材方面,也充分注意就地取材,这不仅在经济上的效果十分显著,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如阿坝州藏族、羌族民居的乱石砌墙和凉山州彝族民居的木排架结构和彩绘雕刻等,都是这方面的明显例证。
这些历史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都是四川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建筑成果,有些堪称民间建筑的瑰宝。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带来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可否认,有些民居建筑在功能、结构、设备等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有些由于建设用地拆迁,已经或正在成片地拆除。但是,这些“瑰宝”的历史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将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不可磨灭的。我们除对其中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民居应该注意保护之外,这些民间建筑的优秀成果,无疑将永远是我们创造民族化、现代化建筑的重要创作源泉。
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自1988年起,组织了全省有关力量,对四川民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研究,出版了《四川民居》一书。本书的问世,必将有助于对四川民居建筑的发掘、整理、研究,使之为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徐尚志
目录
序
综合图版
四川民居慨述
城镇
一、综述
二、实例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由于四川江河多,古代交通一直主要靠水运,所以95%的城镇都沿江而建,而且这种格局比较稳定,历代变化不大。四川的城镇一直比较发达,秦代建设的成都城也与当时的首都成阳同制。汉代的成都与洛阳、临淄(今山东)、宛(今河南南阳)、邯郸(今河北)并列为全国五火城市,当时南方丝绸之路.I:的临邛、西吕已一卜分繁荣。唐代的四川更加繁荣,成都、新津、彭山、眉山、青神、罗江等地由于灌溉渠堰的修建,农业进一步发展,城镇已相当繁荣。唐代扩建的成都罗城由秦城周围十二里八、高七丈扩大到周围25公里,高二丈六尺,城区面积由秦时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左右,除表现“为国远图,以示雄伟”防南诏的进攻以外,还解决了老城中“里干杂错,邑屋阗委,墙垣湫溢,热气相蒸”的问题。唐时成都有“扬一益二”之称。宋代的成都与汴京、元兴并列为全国三大都市。明宣宗时四川大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占全国总数近十分之一,成都、重庆、泸州均为当时手工业、商业大城市。全省因制盐而发展起来的城镇有临邛、自贡、渠县、仁寿、简阳、南充、乐山、犍为、南部、阆中、盐亭、中江、射洪、大英等,因制糖业发达而发展起来的城镇有内江、资中、资阳、简阳、金堂、威远、巴中、隆昌等,雅安、天全、康定、松潘等县则是与藏族进行茶马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城镇,此外还有一一些城镇则是由于物资集散、古代驿站而形成的。
明末清初,四川城镇有一次较大的变化。由于长达半世纪的抗元战争及明清一百年间的混乱时期,致使“蜀省有可耕之地,而无耕田之民”。这一百年间全省人口由l 578年的3 lO万人,锐减至l 685年的9万佘人,成为四川历史上人口最低的纪录。人少地荒芜,城镇消寂,使得原来发展较好的四川城镇遭到严重损失,使城镇破败,有的甚至荡然无存。这也是四川省城镇在明代以前建筑很少的重要历史原因。由于清政府采取了不断迁移湖南,湖北、陕西、江西、福建、广东的居民到四川安家落户的政策,因而在四川城镇建设中带来了不少南方各省的建筑技术和风格,最为突出的是省内各城镇中的会馆。如:湖广会馆(称禹王宫)、福建会馆(称天王宫)、广东会馆(称南华宫)、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等。
四川城镇按规模和职能可分为五级(一)大城市,省会成都市,未单列为国家直辖市前的重庆市;(二)州、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联系着一批县城;(三)县城,一县之政治、经济中心;(四)大场镇一一般为区所在地,联系着一批小场镇;(五)乡镇。四川城镇的分布特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