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做生意
分類: 图书,经济,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其他各国外贸,
品牌: 鲁维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01651340
·条形码:978780165134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过去几年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表明了成功的德国营造了更加宽松的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降低税率和清理交叉持股将继续激发外国公司在德国以营和投资。 同时,德国作为无可争议的欧洲经济中心,其市场进入了门槛的降低,加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强劲的消费市场和先进的商业支持系统,使德国作为我国的贸易伙伴或我国在欧洲的商业扩展基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想成功地与德国做生意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我国公司都必须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在德国的商务发展规律,这本新版的《与德国做生意》由毕马威集团、英德集团、新闻联邦州工业投资委员会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或机构撰写而成,提供了权威而全面的指南。
媒体推荐《加入WTO与全球商务实践》总序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排在第32位,只有206.4亿美元;2003年排名巳跃升到第4位,进出口总额达8512.1亿美元,增加了40倍。中国的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8 4亿美元,而2003年则突破3000亿美元。
在最初的开放阶段,中国主要采取“引进来”战略,走的是从商品引进到技术、人才和资本引进,再逐步过渡到货物输出、劳务输出和少量的资本输出的跨国经营道路。
20多年来,中国吸引外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3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尝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一些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的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生产能力大大加强,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据商务部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已经在1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28家企业,中方累计对外投资额接近3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1065亿美元。2003年1~11月,中国新批设立境外企业和协议投资额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45.5%和91.6%。但中国的对外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1990年,世界各国对外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8.6%,发展中国家为3.9%,中国仅为0.7%;到2002年,发
达国家对外投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4%,发展中国家为
13.5%,亚洲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5.4%,而中国仅为2.9%。
因此,我国企业面对21世纪的挑战,能否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是关系到中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发展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请进来”,而且更要“走出去”。“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
为了确保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的发展,中共十六大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
……
编辑推荐过去几年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表明了成功的德国营造了更加宽松的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降低税率和清理交叉持股将继续激发外国公司在德国以营和投资。 同时,德国作为无可争议的欧洲经济中心,其市场进入了门槛的降低,加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强劲的消费市场和先进的商业支持系统,使德国作为我国的贸易伙伴或我国在欧洲的商业扩展基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想成功地与德国做生意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我国公司都必须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在德国的商务发展规律,这本新版的《与德国做生意》由毕马威集团、英德集团、新闻联邦州工业投资委员会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或机构撰写而成,提供了权威而全面的指南。
目录
作者简介
序
前言
第1部分政治经济概况
1.1欧元区内德国经济形势
1.2联邦政府及其政策概观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德国东部的现代化
联邦政府承担了德国东部现代化的费用,人们认为最终的接果是德国]东部经济发展赶上德国西部,这也是一直以来德国政府拿出约5%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德国东部投资的原因。从图1.1.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预计德国东部赶上德国西部的过程会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的看法并非是过于悲观。德国统一初期,德国东部由于起点较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当高,但是在1995年增长率就下降到了5%,1997年以后就一直低于德国西部的实际增长率。2000年,德国东部增长仅仅为1.1%,而且2001年毫无疑问会更低。增长迟缓的原因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力水平增幅不大,仅仅从1995年的相当于德国西部65.1%的水平迟缓地上升到2000年的69.3%。而同期德国东部地区的单位人工成本从德国西部的115.5%降到了111.3%。
再就业方面,图1.1.1下半部的数据表明,德国东西部之问的差距正在拉开。到2001年中期,德国东部平均失业率为17.3%,而西德只有7.4%,结果使德国在2001年8月总失业率达到9.3%,达到施罗德政府执政以来的最高水平。
虽然德国东部糟糕的经济表现会对德国整体乃至欧元区的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不那么令人气馁的因素。其一,经济增长迟缓主要归因于德国东部建筑产业的崩溃。统一后的最初几年里,对德国东部慷慨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刺激了该地区对新住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使得建筑部门的规模达到了德国西部地区的3倍。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1年度报告中指出:当泡沫破灭后,德国东部建筑行业成为了“遏制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而制造部门的增长却很鼓舞人心,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工业产值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德国的汽车产业(艾森纳赫的“欧宝”,克姆尼茨的“大众”,莱比锡的“保时捷”)、电子工业(德累斯顿附近的西门子和AlVlD公司)的精英们,以及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投资者在比特费尔德附近的“化工三角地”进行了重大投资。
其次,在报刊头条报道的总经济增长率背后,德国东西部在经济和工业部门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德国东部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过德国西部的薄弱地区了”。从本书1.6的附录可以看出德国东西部情况的差异。例如,人口密度较小的梅克伦堡一福尔波莫尔恩州和萨克森一安哈尔特的部分地区发展就受到投资少、失业率高、技术工人外流到较富裕的地区等因素的限制。
通胀和利率
回到通胀和失业的话题上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