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经济,行业经济,工业,中国工业,
  品牌: 易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1996年

·ISBN:7208022224

·条形码:9787208022225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作者简介易纲 1958年生,北京市人,197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8月19日,国务院正式任命他为货币政策司司长。

媒体推荐前言

写一本关于中国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方面的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中国经济正处在迅速转型时期,其金融部门自7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变动。这本书(5篇共16章)全面考察了中央银行建立以来(1984—1993)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过程,重点在于提供制度和统计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得出结论。金融部门的过渡性并不妨碍我们叙述改革期间发生的一切并进行以理论和统计证据为基础的经济分析。

本书包含了我在近年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论文(Yil990a,1990b;1991;1992a,1992b;

1993)。非常感谢下列资料出处;

第5聿和第6章:经许可转引自《亚洲经济学杂志》第3卷第2号,217—238页,并作修改。版权①1992,JAI出版公司,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

第8章和第9章:经许可转引自《中国经济评论》春季号,1991,75—95页,并作修改。版权c1991,JAI出版公司,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

第10章:经许可转引自《中国经济评论》第l卷第2号,155—165页,以及《中国经济评论》第3卷第2号,219—223页,并作修改。版权c1990,1992,JAI出版公司,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

第11章:经许可转引自《计划经济学》26:243—270页,并作修改。版权c1993,克卢瓦学术出版社,荷兰。

第12章;经许可转引自《比较经济研究》冬季号,1990,28—61页,并作修改。版权c1990,比较经济研究协会,美国。

我十分感激下列对我的研究论文——它们构成本书的基础——发表宝贵意见和批评的学者:

贝多广(财政部)

张欣(托莱多大学)

陈锡文(发展研究中心)

邹至庄(普林斯顿大学)

罗伯特·登伯格(密歇根大学)

杜鹰(农业部)

樊纲(中国社会科学院)

高尚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郭树清(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海闻(福特·路易斯学院)

彼得·哈罗德(世界银行)

华而诚(世界银行)

加里·杰斐逊(布兰迪斯大学)

姜斯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厉以宁(北京大学)

金立佐(牛津大学)

林毅夫(北京大学)

楼继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茅于轼(中国社会科学院)

斯蒂芬·麦克古尔克(福特基金)

巴里,诺顿(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德怀特·帕金斯(哈佛大学)

钱颖一(斯坦福大学)

……

编辑推荐完成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关键一步。易纲在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对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入分析。每个关心中国金融改革的读者都会发现本书极有价值,应收藏在图书馆里。

--哈佛大学教授 怀特·博金斯

目录

前言

1 导论

第一篇 中国的金融体制:概况

2 改革前的货币银行体制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改革前货币和银行体制的特征

单一银行体制下货币供应过程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国务院是货币发行和决定贷款总额的最高权力机关。银行体系不是独立的,它只是一个政府机构。银行系统的职责在于执行政府货币政策并根据政府的金融纪律对国有企业单位进行政策监督。

第二,中国货币流动的基本机制包括两个流程:国有部门内企业单位之间的银行转帐货币流动和主要服务于居民与非国有企业的现金流动。货币当局运用“现金计划”控制现金流动,运用“信贷计划”控制转帐货币流动,结果货币被分解为两大块,两者之间存在管制障碍。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大部分交易也由银行转帐结清而不会引起现金流动,但区别在于,市场经济中企业这样做是出于自愿选择,而在中国则是强制性的。

第三,现金和银行转帐货币的分离使中国的货币创造过程在下述两方面是独特的。一方面,由于银行转帐货币和现金不能自由转换,货币的统一性受到严格限制。以基础货币、准备金比率和乘数为基础的现代货币创造理论对改革前中国的银行系统并不适用,因为没有中央银行,也没有法定准备金。另一方面,两个流程之间不可避免地以某种方式——如存款创造贷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换句话说,即使在单一银行体制下,乘数效应也会部分地发生作用。但比起指令性的现金和信贷计划来,乘数效应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第四,货币供给目标的确定从属于中央计划(实物计划)中产出目标的执行情况。由于多数固定资本投资项目都由财政拨款提供资金,信贷计划的基本目标就是为工商业提供周转资本。向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基础是“真实票据”原则,即认为只要银行信贷仅限于为真实商品的生产销售提供资金,就不会产生信贷过度发行。现金计划旨在便利消费品交易。长期以来,决定流通中现金量的标准是一个经验原则,即所谓1∶8原则,它要求在某一年当中对应于每1元流通中现金,市场上就应当有价值8元的消费品。换句话说,现金流通速度等于8。因而说货币供应是消极的和适应性的。由于它是由实物生产计划和现有消费品数量来决定,因而它基本上是一个内生变量。

第五,在使用何种货币度量上经常存在矛盾。如果宏观控制是主要问题,则重点应放在对需求影响最大的度量方法上。为此,在单一银行体制下流通中现金就是一个简单而适用的货币度量,因为流通中现金的净变化等于总存款和总贷款之差,控制现金就等于对存贷款计划的控制。进而言之,对消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