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文献学,
品牌: 高国抗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页码:45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501321736
·条形码:9787501321735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我社1989年出版同名书的修订版。该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许多高校历史文献学专业师生的首选教材,具有较大影响。为适应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此书作了较大的修订,在保留原来许多优点的基础上,调整了原书的结构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修订后的版本,全书结构更为周密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准确、表述更为简明得体。在全面介绍和表述历史文献学基本知识、基本材料,反映学术界最新成就的同时,更注重指导读者了解和掌握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媒体推荐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杨燕起、高国抗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问世的。经过十多年的检验,这部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颇具影响力的基本教材。最近经过修订,又即将以新的面目与读者见面了。在新版印行之际,再次拜读全书,对其价值又有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是全书结构安排周密合理。全书分为三编,每编各有一个侧重点。上编为概论,从历史文献学的定义讲起,直至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均一一扼要阐发。中编为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史,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时间跨度非常大,作者抓住重要人物、重要典籍和重大事项,将基本线索梳理得清清楚楚。下编为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知识,系统介绍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面的原理和内容。这样的篇章安排,条理很明晰,既有纵线条的描述,又有横切面的揭示,加上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就显现出来了。
其次,是具体表述简要得体。历史文献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在教材中写什么,如何写,是不能不反复斟酌的。十分难得的是,各位作者对自己承担的章节,都认真下了一番去粗取精的工夫,尽量深入而浅出,写出要点,写出特色来。比如叙述近现代的历史文献学发展状况,对罗振玉、王国维以来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介绍他们的学术活动,评价他们的文献学成就,可以使大家从这些时代较近的人物身上,感受到文献学的具体工作有哪一些,有的还可以继续去做,这对初学者的启迪作用相当大。又比如叙述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强调历史文献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对青年学子来说,这是很迫切又很现实的任务,很能引起他们
的兴趣,促使他们走上文献学研究之路。至于文献学基本知识的叙述,各个门类都能在不太长的篇幅内讲得清楚明白,是甚得编纂要领的。
复次,是全书注重理论阐发,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三编之中,概论部分基本上是前人很少系统论述过的问题。如第二章《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民族文化心理与历史文献学的繁荣、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加以阐发,能促使大家对二者的关系予以深思,将以往的历史文献学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把握。第四章《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则从历史科学研究与历史文献资料、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科学的辅助学科等四个方面加以阐发,给学科定位,这对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中编和下编中,也有不少过去为人所忽略的问题。如20世纪前期索引事业的提倡者与组织者洪业,是文献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以往未予充分注意,中编设专节介绍,使他在文献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在基本知识的介绍中,作者将史源学、藏书史等内容纳人大家的视野,也反映出这部书的学术眼光是很高的。
在上述长处之外,全书还有不少地方可以启人思绪,引导人们向深处开掘。如学科定义的确定性、研究领域的开放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研究目的的多元性以及研究前景的广阔性诸点,便是我们近日拜读此书后,感到还可深人论述的问题。
……
目录
序
前言
修订说明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
第二节 历史文献
第三节 历史文献学
第四节 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与历史文献学的繁荣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时代与历史文献学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环境
第二节 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第三节 时代治乱与历史文献的聚散
第四节 学术思想的演变与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第四章 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
第一节 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
第二节 历史科学研究与历史文献资料
第三节 历史文献资料的占有与历史文献学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科学的辅助学科
中编
第五章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
第二节 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三节 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
第四节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第五节 郑玄校注群经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第一节 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注释和校勘学成就
第三节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颜师古的《汉书注》
第四节 唐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
第五节 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七章 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第一节 北宋馆阁校勘的空前发展
第二节 宋代类书的编纂
第三节 宋代官修书目与私家书目
第四节 郑樵的历史文献学理论成就
第五节 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
第六节 两宋历史文献学的其他成就
第七节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第八节 丛书辑印事业的发展
第九节 《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
……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文献本身的真伪,经过了辨别,但辨伪工作仍未完成,还必须进一步辨别真文献中的记事是否信实,是为辨伪事。历史文献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各阶级成员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对于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记载史事,也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①,而对于敢于反抗的农民,则极尽诬蔑丑化之能事。清修《明史》,号称精审,赵翼云:“《明史》则博览群书,而必求确核。盖取之博而择之审,洵称良史。”②但《明史》记张献忠,却不但斥之为“流贼”,且云:张献忠“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①张献忠起义的崇祯年间,全国共有多少人口,史书失载。但《明史·食货一》载有三个数字:洪武26年,天下口60,545,812;弘治四年,口53,28l,158;万历6年,口60,692,856。《明实录》则对明代各帝在位年间的全国人口数,多有记载,亦均不超过6700万。②那么,张献忠所杀的“男女六万万有奇”从何而来?《明史》记事,为何前后矛盾至此?修刻流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造车录》所载全国人口数字?显然,这是封建史家为了丑化农民起义而有意编造的伪事。剥削阶级总是按照他们当时的政治需要来记述历史,如果史实与其政治要求相矛盾,便不惜歪曲史实以迎合政治需要。逼于政治要求,许多号称良史的封建史家,也只好对统治者隐恶虚美,曲加回护。此外,史书中还有因传闻异词,或作者记忆失真,又限于条件,一时无从核实而造成的记事失实。总之,由于阶级的限制、时代的限制、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历史文献中难免有失实的记载,有伪事,必须加以考订,使记事显出真相,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可靠史料。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③这说明在2000多年前,我国学术界已经注意辨别文献中记事的真伪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治史日益深人,于是有考订史事的专著出现,如西晋谯周的《古史考》等。唐代刘知几著《史通》,提倡直书,反对曲笔,其《疑古》篇对《尚书》提出10疑,《惑经》篇对《春秋》提出12条“未喻”,指出它们记事失实,而后人对《春秋》等经典的赞扬,则是“欲神其事,故谈过其实”,是“虚美”。清时考据学大盛,专门考订史书记事的专著,以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为最佳。到了近代,梁
……[看更多书摘]